有个客户朋友,之前在我这里配置了宝宝的重疾险和意外险(配置之路非常曲折,后面有时间了来总结)。前几天,她打电话给我,说宝宝摔跤了,去医院做了检查,之前在保险公司卖过保险的婆婆不太确定,说是应该赔不了,但她觉得既然有保险,还是问一下,于是就想着问我,看能不能报销意外险。
我问清楚情况后,很明确地跟她说,正常情况下,摔跤引起的就诊,之前买的意外险都能赔付,但需要有相应的就诊材料能够证明是意外引起的。当她把材料发给我之后,我看了下病历描述,很难界定本次就诊是因为意外情况造成的。于是,我跟她说明了情况,只能尽力帮她争取一下。
果然,所有理赔材料提交后,得到了保险公司拒赔的结论。我跟理赔人员沟通了好几轮,最后争取到客户去医院让医生补充一下病历,到时争取通融理赔。
客户去了医院,然后跟医生沟通地不是很愉快,当时还发视频过来,让我跟医生沟通。主要是因为中间还间隔了十一长假,医生说每天就诊的人太多,时间久了,他不记得了,不能随便改病历。不得不说,医生这种做法是对的,他的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所有的商业保险都要求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就诊。
但是,客户不开心了,当时很生气地说:我不该跟她配这个保险的,报销起来这么麻烦,买了报销不了等等。反正她很后悔买这个产品,就差说出那几句大家常听到的:果然保险都是骗人的,早知道不找你买了!
但其实,这里有几个问题她忘了:
第一,我之前告诉过她,要去医院就诊,第一时间告诉我,有些注意事项提前了解,但她是就诊过了一阵子才来问我(事后客户埋怨是婆婆的影响);
第二,她婆婆之前就说报不了,她只是问一问我,我也明确跟她说了,只能尽力争取,可能会拒赔,但她后面进入流程后,就全部不记得了;
第三,我跟她详细解释了好几遍,这个病历界定不太清楚,与合同条款存在一定争议纠纷点,但她没有客观去对待,一直按主观想法在理解。
当然了,后来,我又跟保险公司沟通了好几轮,因为确定这次的确是意外情况造成的就诊,只是存在病历描述的问题。保险公司理赔人员也跟他们领导进一步反馈,最终还是争取到了“通融理赔”。跟客户反馈了结果之后,她很开心的同时,也有些不好意思,把责任都推到了婆婆身上。
其实,对于我来说,我也并没有责怪她的意思,我跟她又解释了一遍:一个客观中立保险经纪人的立场,是尽力为客户争取合理权益,但同时也不会刻意去损害保险公司的权益。我理解客户想要争取理赔的心情,但同时也理解保险公司拒赔的原因,大家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这次理赔,虽然金额不大,却比之前经历的理赔都要曲折,这个过程也是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次理赔。
首先,再一次充分体会到“客观、中立”两个词的意义和力量,也明白了做一个真正负责任且有原则的合格保险经纪人,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其次,在整个沟通过程中,即便客户态度波动很大,但从头到尾我都是保持自己的原则,没有动摇,而且一直都很冷静地在对待这个事情——这是超出我自己预期的表现,没有被对方的情绪带着走。
第三,人对“期望”的无意识,其实挺可怕的。客户最开始觉得大概率是赔不了的,所以只是试探性地问一下。但后来,我帮她提交材料之后,虽然一再强调有拒赔的可能,但她的期望值明显上升到了自己未曾意识到的高度,以至于完全不顾事实情况,很难接受“赔不了”的结果。所以,我们平时,是否也会因为自己对“期望”的无意识,忽视了客观事实,而带来更多消极的失落呢?
而且,我发现,沟通的方式不同,达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这大概也是很多同行不理解的——为什么自己付出的努力并不少,却依然做不好保险。做保险经纪人真的很能全面锻炼人,除了对专业条款的准确理解,还包括跟保险公司、客户等多方人员的沟通。
保险行业入行门槛不高,但能够持续生存下去的并不多,因为这里的竞争和淘汰原因,并不是来自于外在,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