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好友说想找一个住家保姆,家政公司给了她2个选项,她不知道该怎么选,我们一起帮她选一下:
从资质上看保姆A具备做保姆的知识和技能,说明能做、会做保姆这项工作;保姆B具备做保姆的素质,但不确定立马能做、会做保姆这项工作。显而易见,保姆A的经验和技能更符合大多数人对保姆工作的定位和认知,而且知识和技能的标准容易考察。
选择保姆A一定对吗?不一定,2017年发生在杭州的保姆纵火案的主角完全符合A的条件。很多小伙伴会说,选B也不会考察呀,怎么才能验证勤快肯干、责任心强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人才画像-让招聘准确率倍增》提供了这样的方法,我们先来一起看一个冰山模型:
保姆A的资质就是冰山上的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和测量的部分,是显性化的表现。保姆B的资质更像是冰山下的自我意识、个性、动机,是内隐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具备保姆A资质的人很多,有些表现的非常好,有些表现的让我们很痛心,本质的差异在于冰山下。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选择保姆A呢?因为知识和技能可以清晰的说明这个人能做、会做某项工作,且我们也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用一定的手段进行评价,比如看简历、查资质、现场提问模拟等。相比之下,冰山下的自我意识、个性、动机难以测量和评价。
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个小法宝,助力大家判断冰山下,在介绍法宝的同时,以保姆B的“责任心强”这个“冰山下”为例子,边介绍边举例:
第一个法宝:行为提问法,教我们问出“冰山下”。行为提问公示=“你”+最需场景+期望结果+事例。
比如“责任心强”,在什么样的场景中最能体现保姆的责任心强呢?有的小伙伴会说“过了服务时间,但孩子生病需要人陪伴,可是保姆有其他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时”,我们可以用这个作为最需场景。
在这个最需场景下,我们期望保姆做什么呢?是不是因为她可以留下来帮忙照顾孩子,这就是期望结果。
合成一个提问句就是“请分享一个,过了服务时间,但孩子生病需要人陪伴,可是你有其他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最终还是留下来照顾孩子的具体事例”
是不是发现通过这样一个行为提问的方式,就可以问出一部分“责任心强”的“冰山下”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还需要判断是否真的具备“冰山下”。
请出我们的第二个法宝:STAR面试法。通过STAR面试法深度追问,判断“冰山下”。何为STAR,是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即:
1、S=situation,背景。这件事所处的背景和环境,如什么时候,在哪里,照顾多大的孩子,家里有多少人,孩子病情等。
2、T=task,任务。完成这件事情承担的具体任务和角色,如给孩子喂药、哄孩子睡觉,等孩子病情稳定后离开,主导角色还是配合孩子妈妈?
3、A=action,行动。完成具体任务所做的具体行动,如给孩子喂药几次,如何安排和处理其他紧急事项等。
4、R=result,结果。完成这项任务最后的结果或产生的影响,如客户的评价,客户关系的维护,和孩子关系的维系等。
用STAR面试法不断追问,可以帮助我们识真伪、辩高低,同样的行为,不同的背景、任务、行动和结果,反应的“冰山下”差异很大。
精选选人,招聘需要懂,每个人都需要懂,看手更看心,看“冰山上”的知识和技能,更看“冰山下”的自我意识、个性和动机。当然,土豪除外,因为土豪可以兼顾“冰山上”和“冰山下”。如果是普通人,当“冰山上”和“冰山下”无法兼顾时,你不用再纠结无法评价“冰山下”了,妥妥的用“行为提问法”和“STAR面试法”来评价吧,找到那个质优价廉还放心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