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便签:
对孩子的行为,父母总是在第一时间就做出解读和反应。
—个新妈妈尝试着给她的孩子喂奶。孩子哭着不吃,或者只吸了几口就放弃了,然后开始大哭。是不是这孩子太固执了?还是说他有什么缺陷?毕竟,吃奶不是一种天生的生理反应吗?难道婴儿不是 “天生” 就应该会吃奶吗?我的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个遇到同样情況的新好妈对我说:—开始,我非常郁闷。后来我一直想着你的研究成果。我不断对我的孩子说:我们两个都在学习如何做这件事,我知道你很饿,我知道现在情况很令人着急,但是我们都在学习的过程中。
这种想问题的方法帮助我冷静下来,引领我的孩子,直到他成功吃到奶。这同样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了我的孩子,也让我知道了如何在别的方面教导他。
不要评判,要去教导。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I便签:
WHAT:
你怎么那么懒?你看你,又忘记拿东西了,这记性实在太差了!做事情,能不能动动脑子,这么低级的错误也会出?你一点都不爱干净,房间搞得像狗窝……我们最不需要努力的事情,就是简单粗暴地进行评价和指责。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认为对方做的不到位、对方没有替自己考虑,忽略或者不反观自己处于的思维状态。往往这个时候的评价和指责,非但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彼此陷入负面情绪,导致双方难于从彼此成长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WHY:当我们处在固定性思维中时,面对对方未按照我们设想的要求去做事、没有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时,往往就以评价来证明对方的能力低下,对方不够聪明;让对方感觉到,我是对的,你不听我的,你是错误的。你的能力就是这个样子,你难于改善!造成彼此自尊受损,产生隔阂和不信任,无法和谐工作与生活。若我们以成长型思维模式来看待时,我们可以立下避免简单粗暴的评价与指责,我们的关注点,不是下定论,而是给出面对问题时能往共同期待方向与目标来看待和处理问题。让问题的核心从对人事物的标签化定性转变为对人事物美好成长和改善的期待上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做好转变呢?这不是简单的工具使用的问题,而是在努力通过工具,通过学习,改善思维,从而树立成长思维的过程。
HOW:
1、觉察状态,关注彼此:这个状态一个是从情绪状态而言,另一个是从认知状态。当我们看到某个事件,想发表评价时,需要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若感知到自己处于负面,想要去直接指责评判时,需要自己暂停;告知自己的需要调整情绪;于此同时,我们需要感知自己对于处于给对方贴标签类的定性的固定思维还是启动了期待彼此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来处理的成长思维。
当我们能意识到情绪与认知状态时,也明白我们难于一直处于正向的情绪状态和成长思维模式。因此,除了我们自己要觉察自己关注自己状态,我们更需要设身处地地了解对方的状态。或许我们调整了状态或者处于好的状态,但对方可能并自知,或未能调整。仍需做好和保持。
3、回归事件,客观表达:通过事实的分析,在脱离情绪和固定思维下,我们客观真实的分析具体时间。
4、建议指导,期待更好:需要自己能觉察好状态,清楚和关注到彼此状态,事先在正向情绪和成长思维下,了解客观事件后,基于为了实现更好的期望下,给出改善建议与指导内容。在整个过程中,也是自我不断学习的过程。
WHERE:
当我们想要去带着指责评判的角度去分析处理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四步来操作。若对方出现指责与评判时,我们可以通过上述步骤来应对。在处理中,若对方或双方无法及时处理好情绪或者对解决问题引发太大异议。可以进行暂停。
A1:便签
昨天早上,为了让儿子能独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妈妈要求她自己清洗红领巾。孩子答应了,但是迟迟都没有行动,在再三催促下,他从自己房间,用脚划着椅子,手里捏着红领巾,边甩边滑向阳台。本来听着催了几次没动静,现在这个情况,我没加思索就喊着: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你就是做事慢吞吞,让你洗个红领巾还这么不认真。瞬间,孩子脸拉了下来,不开心得走到阳台洗去了。
反思:
1.简单粗暴的指责,还给孩子定性不认真,不积极的标签。自己在处理这个事件中,没有意识到负面情绪,也没察觉到我在用固定思维在处理问题。对于成长思维,作为家长的自己,都还需要学习,而自己却已“孩子本来就可以做好这件事”的角度去评判。没有察觉到情绪与认知状态。
2.没有回顾事件:虽然催促了,但是当下,孩子是自己去清洗红领巾,只是他的方式不是我们认为合理的走动而已。
3.只有评价没有指导:在这过程中,负面评价和固定思维,更没有基于建议和对事情更好期待角度的指导。
A2:便签
在接下来一个星期内,针对孩子离开书房,经常不主动关闭台灯的事情上,用以上四步来处理。适用于之前我们觉得做得不够到位的情况下。
1、觉察状态,关注彼此:一旦再次出现离开房间忘关灯情况,决策情绪,暗示自己需要用成长思维来应对,避免直接粗暴指责和评价;同时,当自己处理好情绪与认知状态。
2、回归事件,客观表达:面对具体事件,若儿子没有马上回去,已经在做其他事情了。可以这么描述:儿子,我发现书房的台灯还亮着呢。
3、建议指导,期待更好:提出之前有经常出现长时间离开未关灯情况。这样浪费电,希望能有改善。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孩子对于经常离座不关灯的习惯,做出自我管控的方法。在期间,也是刻意对自我情绪及思维认知的锻炼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