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便签
“情绪——事件——目标——行动”是一个多层系统,当你发现自己困于事情或情绪中,可以用“脱困四问”来重新设定行动。一旦你发现自己被事情或情绪所淹没,不妨跳出来自己想想“脱困四问”。第一问(Emotion):我在什么情绪之中?给自己的情绪打个几分?(找出情绪类别)第二问(Event):发生了什么?尝试客观不带情绪地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发现不能客观,还带有情绪化的语言,请返回第一层,继续处理自己的情绪。(挖掘情绪背后的事实)第三问(Target):我原本想要什么?情绪一定是对自己的不满意,通过对情绪背后事实的描述,就可以发现产生情绪背后的初心——某种期望或目标未能达到。(找到期望目标差距)第四问(Action):我如何改进?找到目标差距,就要正视自己,如何改变行动从而达到期望的目标。(行动改变)
I便签:
之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和风徐徐的早晨在公园放风筝。刚放好风筝的你将风筝放在长椅上,刚好一个人走过来直接坐在风筝上。于是面对刚买就坏了的风筝,你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大多数人估计产生生气或者郁闷的情绪,非常容易引发争吵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就像很多路怒者相互别车一样。我们很容易顺着情绪,本能直接就采取行动。
那么我们就要进行理性的干预,避免自己不自觉地陷入冲动后的困境中。我们可以采用脱困四问法。
这一组工具心法是按照“情绪-事件-目标-行动”的顺序开展。通过感知情绪,并有效控制和调整不良情绪,并通过重新审查具体事实事件,来规避不理性的行为,甚至改善我们行为结果。
脱困四问法步骤:
第一步:感知情绪,问自己:我在什么样的情绪中?可以用红黄绿做简单区分。绿色,表示心情平静,能客观理性看待事物;黄色,表示具有一定的情绪高涨(负面或者亢奋),就像开车时有点急着闯红等;红色,表示警报色,忍无可忍感觉。
一旦情绪起来,最关键的需要自己能察觉。若第一步无法感知情绪,那么我们就会直接陷入本能反应。因此,需要在具体场景中,一旦有触发内心不舒服或者情绪太高涨的时刻。就有意识的提醒自己。我的不舒服情绪是哪个层次的颜色。
第二步:描述事实,问自己:上述的故事中,还有一个反转。就是当被告知,这个人是盲人。那么我们的情绪变化可能就会产生改变。或许,我们会可怜同情。因此,针对事情背后的认识和解读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更应该多问问真实情况是如何?所谓事实,就是不带情绪、客观的来看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往往是在意识到情绪后,在情绪中徘徊,很难立马能归正情绪,客观事实描述。因此,可以试问自己。我感觉情绪(黄色、红色)了,需要降低情绪色度到绿色,这时事情的客观因素是什么呢?可以用如果我不带情绪,那么这件事的事实是什么?
第三步:回顾初心,问自己:我的目的是什么?能用绿色情绪来试问自己的目的。这个困难后者这个事情,为什么要处理?我期待自己对自己和对方可能有更好的结果?这中间的差距和分歧是什么?
第四部:改善行动,问自己:在差距和分歧上,可以做些什么能缩短和免除分歧。深入了解,正视自己和对方的关键关切的事情。从而在行动上做调整,一起相向而行。
脱困四问,只有在当事人意识到情绪状态情况下才能发挥效果。针对有一定情绪感知的自己和对方,情绪负面和亢奋时都可采用该方法介入。
A1便签:
上周五,一项由妈妈送兴趣班的儿子得知当天的兴趣班由我送。因为我下班比较晚,需要他在学校等大概20分钟。他下课后,直接电话打过来带着情绪问:今天到底是你送还是妈妈送,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来接我。兴趣班都快迟到了。此时,正在赶着晚高峰去接他的我,瞬间炸了:那你自己去吧。有这样跟我说话的吗?结果他很不开心地又打电话投诉妈妈,自己也气呼呼地接送了他。虽然事后,针对这件事做了沟通,我也表达对当时发脾气不对,儿子也说下次会慢着说话,好好说。
反思:当儿子电话接通直接问话时,瞬间我的情绪是红色的。自己没有立刻察觉并控制情绪,更没有去冷静想想,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A2便签:
本周五前,针对儿子放学后经常买零食,导致剩饭情况,运用ETA方式来练习处理,以改善剩饭问题。
行动计划:
1、感知情绪:避免一旦出现剩饭,就直接带情绪批评。遇到再次出现剩饭现象,先感知自己的情绪,将情绪控制到绿色。
2、描述事实:通过平和的情绪来表达客观事实。比如:儿子,我看到你碗里还剩下半碗米饭。是什么原因剩饭了?尽可能了解到具体客观的原因。是下课后肚子比较饿还是就是比较馋?这个过程中,保持对情绪的感知。若沟通中,产生情绪,立马采取情绪颜色识别来降低情绪程度。用如果那么句式,反问自己。如果不控制情绪,那么结果可能是……?
3、回顾初心:不是一位凭着为了他好的心态来强硬要求。而是真正本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考虑和处理。现在处于长身体阶段,跟儿子达成营养均衡,有利生长的目标的共识。很多辣条等零食多吃危害。
4、改善行动:对具体的问题针对性解决,比如肚子饿那么放置小面包垫垫肚子;可以让孩子自己点一些喜欢的菜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