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语文教学
吴竹娟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课堂教学首先要做到真实有效。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许多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悉数经过千锤百炼的粉饰而成为“课秀”,华美乃至完美的背后是虚假。要达到教学的真实有效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明确的课时观,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课堂关键不完全在于教师讲得多精彩,而在于学生收获有多少。一堂课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应该在一堂课中赋予太多太多的任务。对于一堂语文课而言,我们不能将所有的任务都放入其中,这样只会造成语文课举步为艰,老师上起课来患得患失的后果。我们所要做的是,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约,让臃肿的教学过程变得简捷,使花哨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追求一种简约的课堂,让一课能做到一得,从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在一个动态过程中追求学生的和谐发展,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根本愿望。
一、选准欣赏文本的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种手法、一段文字,甚至是一个标点。通过对“切入”点的深入感悟,激活学生有价值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有效的多元反应中求得共识,在重点指向的开掘中找到共性。这样的课虽不面面俱到,但是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开拓了一个被文本浓缩了的精彩境界。在很多经典课堂中,我们也多次感受到了这张弛有度的“切入”艺术。比如《王何必曰利》一文中,完全可以以“对比”,“后义先利,先利后义”的对比“因利罢师,因仁罢师”的对比,“扬善,逐利”的对比。用对比切入,繁杂的教学变得简约。
高中语文选修的人物传记篇幅很长,学生阅读兴趣较低,课堂切入显得至关重要。切入恰切,一节课盘活;不恰切,课堂死气沉沉。《扼住生命的咽喉》一个有趣味的标题,先抛“咽喉”这一“包袱”,实现比喻的贯通,再品味“扼住” ,然后涉及到“生命”,引导学生关注贝多芬生命的特殊性以及他独特的面对态度。冗长的课文内容瞬间变短了,后边学生即就是跳读也不影响文本的学习方向了,学生的自读也就有目标可循了。
二、拾起欣赏文本中最热烈的那片红叶。
对于一篇课文,如果细细挖掘,那可以给学生的太多了。贪多求全,结果得不偿失。对于一篇课文,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只求一得。在我看来,语文课堂一节课有一得,就可以了。一课一得,得得相连。那样的话,语文的能力的提高来的扎实。《项脊轩志》,学生无不被作者归有光对家人深深的挚爱所感动,这种的深情,就是学生可以深深领会的。细节表达的方法,学生是可以借鉴的,这就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堂一得。《故都的秋》,郁达夫笔下的北方的秋天写的是那样的有特点。他是如何写的如此出色呢?这源于他细致的观察,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这就是观察的方法。学习了这种观察方法就是这一节课的收获。语文的课堂,需要学生形成好的语文能力,而能力的达成需要每一节课的努力。虽然课堂网撒的大些,知识的密度大些,可以更保险些应付考试。但删去多余的环节,凸现学习的核心,学习文本中最有特色的地方,却有可能实现学习的自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意精彩片段的挖掘。
语文课,自然最根本的地方是要上出语文味。语文味道从哪里来——语言文字!老师去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师生之间的对话生成,甚至所谓的超级文本连接。如果一旦撇去了语言文字,就是彻底的抛弃了语文。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对话、感悟、写作等等,归根到底,就得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因此,语文的课堂,语言文字的训练始终是重中之重。离开了语言文字谈语文,语文就什么也不是。咬文嚼字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中一种常态。学生语感的形成是源于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和控制。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根还是在语言文字那里!比如学习《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我就设置了颁奖词这一环节。这是对鲁迅人生经历的概括,更是思想语言的升华,在朗读中品味人物,在品味中学习技能—颁奖词的写法。一堂由概括人物事件开始的课堂学习就达到它最终的目的,完整地实现了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
其实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课堂自然是老师的追求。但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因势利导更是必须的。
四、简约而不简单课堂流程
语文老师是要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对于语文课要做些什么,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学生去看书读书,老师在学生不能领会处指点一二。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将这一简单的过程人为的复杂化了。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了历史演义;作家作品的介绍变成了人物掌故;文章还没读通就开始了文本的超越……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要演、要画、要唱、还要合作交流,讨论探究……人人都在忙得 不亦乐乎,却往往不知道这么忙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往往是语文课低效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师要树立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互动的氛围,要让语文课带上感情色彩,要让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一知一,学二知三, 并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总结、比较,找出学习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构建出每节课的学习主题。
“一课一得”,重在授人以渔,不贪多,不求全,实现清晰明朗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