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3天时间,读了这本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选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薄”,故事虽短,但是却让人心灵震颤,这种震撼不是文中战争场面描写的多么惨烈,而是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折射出在残酷的战争面前,那一代人是怎么求生求活、对待爱情、对待友情的。
故事由女主汪可逾开始,她怀抱古琴,在上学路上偶遇了在此慰问九旅的演出团,遇到了九旅的“五号”人物男主齐竞。齐竞观人观琴,吟出白居易的《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汪可逾又以白居易另一首诗作为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期间无古今。随着战争的进行,两人再次相遇这次“五号”变成了九旅的“一号”人物,汪可逾是文化教员,参谋。两人的故事这样展开,因为战争严峻,两人并没有很快走到一起,反而因为战争失散、受伤、重逢。烽火岁月中两人的爱情萌芽就这样甜蜜而又不越雷池,让人心痒。汪可逾精致纯真、乐观开朗、美丽大方、有着新思想,敢于突破旧思想的禁锢。但几经辗转,他们没有走到一起,故事里除了国民党及相关反动武装并没有坏人,但是所有我们看到纯真勇敢的解放军战士又都有缺陷。齐竞虽受了新式教育却仍有封建思想里的“处女情结”,面对小汪被俘虏后的遭遇虽同情但是内心依然耿耿于怀,这也间接导致了小汪的出走与死亡。汪可逾过于纯真,没有心机,性格刚烈,为不受辱甘愿跳崖,为逃避齐竞宁愿带伤离开大部队。齐竞的警卫员曹水儿头脑与伸手了得,带着受伤的汪可逾躲过敌人的“焦土式”扫荡,凭借冷兵器能以一敌四,用丰富的野外求生经验照顾汪可逾,但他生性放荡,我行我素,最终走向了刑场。
本书我最心痛的场面有汪可逾向死而生的最后弹琴诀别,一曲终了,香消玉殒,还有为避免扫荡来临战马资敌对战马不情愿的屠杀,以及曹水儿最后因女人被枪决前,却临死前挽救了一手害他枪决的“荡妇”老乡。这些善良的生灵们的“死”让我感伤。为何这部小说这么引人入胜,我想是唤醒了我们内心的那个“她”或者“他”吧,那纯真无暇少女的眼眸,那若隐若现的“悄悄话”,那“又爱又恨”的懊恼,许是很多人很久都没有想起过的回忆吧。那个“她”如白月光般皎洁,即使岁月漫长模糊了最后一眼相会时的面庞,即使世事难料再也无法相见,即使全世界都忘了有这么一段小小的故事,但只要是生活中只言片语的提及,只要是哪个生活场景莫名其妙的重合,只要是哪个梦中偶然的出现,就仿佛一滴水滴入静谧的湖面,荡起层层涟漪。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山高水远,感谢此生相遇,今忆依旧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