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金字塔·不朽之宫”古埃及文物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来自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院的144件套总计235件文物,同河南观众首次见面。展览将历时3个半月,免费对公众开放。得知这个好消息,不顾深冬刺骨的寒冷,不顾车辆限号的不便,我第一时间就在周末兴冲冲地去参观了。
对古埃及的了解,始于高中学到的历史知识。诞生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立国于公元前32世纪,历经31个王朝,文明史全长2500多年,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领土涵盖现在的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以色列、耶路撒冷、土耳其、约旦和沙特,为人类带来象形文字、金字塔、几何学和历法等等。可以说没有古埃及文明,就不会有后来的古希腊罗马文明。
地理重要性上,埃及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苏伊士运河将两海相连;尼罗河纵贯南北,河东是阿拉伯沙漠(东部),河西为撒哈拉沙漠,沙漠约占全国面积96%。“每当我思念你,天空就飘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读书时,最爱的三毛用她那多情的笔,描写了撒哈拉沙漠,那里充满了她与荷西的爱。在“埃及的母亲”尼罗河的哺育下,诞生了无比灿烂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大约公元前6000年,尼罗河流域就孕育出了新石器文化:称为下埃及文化和上埃及文化。
展览在博物院正对大门的最大的展馆里,展馆建筑上面装修成了金字塔的形状,门口也横卧着两座威武的狮身人面像,使我恍然跨越时空,顿时感到了几分遥远的神秘的气息,仿佛置身于那片久远灿烂的古文明所在地。
进入馆内,就看到了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参观。真的好羡慕他们,小小的年龄就有机会参观这些,不求他们此行学到多么深奥的知识,那些数千年来辉煌文化沉淀下来的物品,相信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1
这次引进的发掘于底比斯的王后谷、阿修特地区和盖博拉地区等世界著名考古遗址的珍贵文物,直观地反映出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
该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日常生活”中,展出了镶嵌装饰木匣、香料瓶、头枕和凉鞋以及古埃及文字等文物,全面展示了包括农民、手工艺人等各类职业以及宫廷的社会生活全貌。
由上面这些物品可以看出,古埃及人还是很爱美的。他们对美的追求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听说他们对化妆更是有着不可比拟的热爱,当时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都严格地遵守着这种个人卫生保健规则,而这种规则是受当地气候、宗教等因素产生的。
几千年来,尼罗河的潮起潮落孕育了埃及文明。埃及的白天很长,日头很大,尤其对于在田野里辛勤工作的贫苦农民来说,白昼显得更加漫长。而在另一边,管理土地的贵族在棕榈树下享受清凉,以打猎和钓鱼作为消遣,我们通过留存下来的文物得以窥见当时的情景。
这是一个木制的厨师的塑像,距今4000年左右。这些物件再现了古埃及人擅长的不同工艺的各个制作阶段。据讲解员说,农民和采石工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繁重的工作让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比他们社会地位高一级的是工人和手工艺人,尤其是一些为国王和贵族服务的手工艺人,可以依赖于他们给予的丰富薪资生活。
2
此次展览最受关注的,非木乃伊莫属。展厅中,古埃及人的木乃伊穿越几千年的时空,同我们河南的观众谋面。
古埃及人朴素的相信人的生命不会终结,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是进入永恒的隧道。(这和前一段看的《寻梦环游记》里墨西哥亡灵节的寓意有点像啊)为了保证死人可以顺利进入永恒,古埃及人将死人做成木乃伊,并在墓穴中放入《死亡之书》,指导死人如何通过冥王奥西里斯神的审判,得以进入永生。
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木乃伊。(讲解员说,这次运过来展览的所有物品都是真品。)
古埃及人十分重视死亡之后人的生存问题。为保证逝者能够在阴间继续生活,他们发明了一套完整的充满仪式感和神秘感的祭奠仪式。他们用防腐香料保存尸体,心脏会保留在死者体内,其他的器官,如胃、肠、肝、肺,在取出之后会用泡碱(一种矿物质)做脱水处理,再用浸过粘性树脂的亚麻绷带一丝不苟地缠裹尸体,并在绷带之间放有保护身体特定部位的护身符。
还看到了装载木乃伊的棺木。中国的棺材是方方正正的,古埃及的则是人形的,有底座,有棺盖,内外还有彩色的图案和雕像,盖子则仿照人活着的样子制作而成,栩栩如生。
展厅中,多件猫木乃伊、鹰木乃伊、小隼鹰木乃伊,让人大开眼界。
由于对阴间生活的关注,使得埃及人创造并发展出一套完整的随葬品、丧葬仪式和魔法,以确保在阴间继续生活下去。
3
古埃及人认为,随葬品是逝者在阴间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2160年),陵墓的墙壁上就开始大量出现日常生活场景的绘画。展厅中,一件4500年前的壁画(局部)引人关注。
这幅壁画以浅浮雕的技法,描绘了收割小麦的劳动场面:左侧刻着几位穿着短裙的农民,他们传递着刚刚收割下来并捆扎好的麦穗。右侧则是指挥工作的管理者。整幅壁画表现的是与获取食物相关的场景,比如捕鱼、打猎、耕种和收获等,这样逝者就能永远获得食物。
还有一幅是著名的古埃及人死后接受审判的一段描绘:死者迈入冥界,来到审判厅,面对审判官奥里西斯;由亡灵的引导者阿努比斯称量心脏,天平的一边是正义之神的羽毛,另一边是死者的心脏,如果心脏轻于羽毛,死者便可进入天堂,获得重生;若心脏重于羽毛(因为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增加心脏的重量),死者将会被打入地狱,其心脏将被可怕的动物阿米特吞噬。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而比甲骨文更早,早在5000年前,古埃及就出现了象形文字,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经历过一系列的发展演变,但在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后,这一古老的文字体系便消亡了。但是这些古老的文字以不同的方式被保留下来:古埃及人以石头、纸莎草、石灰石碎片和骨头为载体,用生动的象形文字表达着他们的语言。展厅内,这些文字得以再现。
在古埃及文明保存下来的遗产中,神庙无疑构成了最重要的部分。每个建筑元素都有着相对应的象征意义,综合在一起,还原了一个独立的微型宇宙,它们能够容纳神(雕像),并举办法老的葬礼仪式。
如果将数量众多、枝节复杂的神用简单的方式划分,主要可分为太阳神和月亮神。此外,按照形象划分可分为:动物形、人形或人兽混合体。他们的独特性主要通过某些特征表现出来,如权杖、头饰等(比如女神玛亚特头戴羽毛,女神伊西斯头戴皇冠等)。
展厅中,这些为神制作的小铜像很常见,这是传播信仰最流行的方式。雕像只有几厘米高,以失蜡法铸成。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后王朝时期,埃及人将对神的尊敬逐渐转化为对动物的崇拜,认为动物是神对人的恩赐,是顽强生命的象征。很多埃及神具有动物的外型,于是,这些动物被当作崇拜的对象,受到人们的喜爱。
不知不觉,已经把所有展品观赏完毕,从这些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原大地的文物身上,我也只算是窥见了古埃及文化的只鳞片爪。意犹未尽地走出博物院,不由地问自己:现在地球的那一边,古埃及文明是不是已经不复存在了?也许,他们今天的建筑、节日等,多多少少可以从古埃及文明里找到渊源。但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名称、语言、主要民族和宗教都变了,它的“血脉”就彻底变了。
由此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我们中国。 中华文明已经延续了5000年:从区域文化各自独立发展的“满天星斗”格局,到逐渐交流、融合,最终走向多元统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承,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即使在元朝和清朝,中国也未亡于蒙古族和满族,相反他们都被汉化了。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一路走来,是博大精深到无法从地球上抹去的文化,是抽取它世界历史就得完全重写的文化,是生生不息连侵略者都心服口服虔诚皈依的文化。今天的中国,迎来了新时代,龙的传人正在崛起,展望未来,我们必将迎来中华民族的更加伟大的辉煌与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