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质:管事而非管人

传统认知中,"管人理事" 被普遍视为管理核心,管理者常聚焦于对人的管控。但这一理解存在根本偏差,导致中国企业管理长期陷入 "人治"—— 依赖主观判断而非客观事务的标准化管理。事实上,管理的本质是 "管事" 而非 "管人",这是突破管理瓶颈的关键。

案例:事务标准化的实践力量

日本企业的 "5S" 现场管理(整顿、整理、清扫、清洁、素养),将品质要求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员工按标准化流程操作,确保生产有序和质量稳定。中国企业虽推行 ISO9000,却因缺乏类似事务执行体系,品质难及日本。问题不在员工习惯,而在是否聚焦事务流程的标准化。

海尔 "星级服务" 同样印证 "管事" 的价值。当多数企业在服务管理中陷入复杂策略时,海尔简化为 "三个一"(拖鞋、抹布、地毯)和一次服务追踪电话的具体流程。这种将抽象服务转化为可操作清单的方式,让顾客直观感受服务,员工明确执行标准,彰显事务界定的管理效能。

人性视角:管理为何不应 "管人"

从人性看,每个人渴望尊重而非管控,知识型员工更重平台赋能。若管理者执着于人的态度和情绪,忽视 "做什么事、做到什么标准" 的界定,员工将凭主观意愿做事,结果难以评估控制。管理的核心是构建事务框架:明确任务边界、制定量化标准、建立事的评估体系。当 "事" 被精准定义,人的能动性反而在规范中得到释放 —— 员工无需揣测管理者,只需聚焦高效完成事务,既尊重自主性又保障组织目标。

转型关键:从 "人治" 到 "事治"

中国企业需完成从 "管人" 到 "管事" 的思维转型。管理者应将精力从琢磨人转向研究事:分析流程节点、制定操作规范、建立结果考核机制。当每个岗位明确 "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何种程度",组织就能摆脱对个人经验的依赖,形成可复制的管理体系。

管理不是改造人性的艺术,而是界定事务的科学。回归 "管事" 本质,以标准代替人情、流程代替权力,才能实现从 "人治" 到 "法治" 的跨越,为企业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