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决定倾诉抱怨之前,应该停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倾诉的对象能否理解支持我们?
如果我们对对方不够了解,就该花点时间来分析下现有的迹象。
例如,当我们抱怨时,不论用哪种方式表现出痛苦时,他是否表现出了关心,哪怕只有一点点?
如果他没有,我们就应该去寻找新的倾诉对象。
说明我们找错人了,他们不理解我们。
第二,抱怨的话题是否与我们的倾听者有关系?
跟家庭主妇抱怨职场,跟对时尚毫无兴趣的朋友抱怨衣服款式,这些都会给对方造成困扰,我们自己也无法获得有效回应。
第三,我们倾诉对象的处境是否适宜表现理解和支持?
例如去医院探望朋友时,我们最好将找个停车位有多难的抱怨,留给自己。
还提到了一个更加直截了当的方法。
说起来也非常简单,如果有机会,谁惹了你,你就找谁抱怨,不要殃及别人。
人们经常拒绝跟当事人抱怨,却乐意将不满情绪向平均8至16个我们最亲近的人倾诉。
我们没有把抱怨传递到最应该抱怨的人身上,反而让周围人遭殃。
比如,遇到医院停车的问题,高效的做法是找医院的行政部反映情况。
不过,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
当事人往往出于怕麻烦的心理,或者对冲突的害怕,不愿意向对方直接抱怨,反而将抱怨宣泄给了身边亲近的人。
那这就是避重就轻,累及无辜了。
时机
我们再接着说,抱怨不仅要找准人,还要巧妙拿捏抱怨的时机。
有一个女士是婚礼策划师,到她自己结婚的时候,自然对于婚礼的每一个执行细节要求很高。
结果,当她穿着白纱走进会场的时候,突然发现婚礼餐桌上的插花摆错了位置。
刹那间,她心中涌起了很多的不满和抱怨。
就在仪式刚落幕,宴会上的宾客们都还在那里谈笑风生的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把执行公司的人叫过来,在宴会现场大骂一通,没有想到,执行公司的人因为场上还有他的潜在客户,拒不认账,直接就回骂了她,说她太矫情。
你想,在自己的婚礼现场跟对方对骂,是个多糟糕的记忆。
最后的结局是这位女士哭着跑出了自己的婚礼。
确实是别人先犯了错,你有抱怨的正当理由。
但是,这位女士对抱怨时机的选择是非常不妥的。
有什么事情我们可以等到婚礼圆满收场之后再说,对不对?
在自己的婚礼现场,面对一个既定事实,冲动地去抱怨,破坏氛围,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再来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假设你跟朋友去看电影,观影结束后,你对电影评价很低,觉得它特别无聊,浪费时间。
所以出了电影院之后,内心就想抱怨一下这个电影有多不好,但你一转头,看到好朋友一脸意犹未尽的兴奋表情,兴致勃勃地问你,你觉得这电影怎么样?
请问这个时候,你是否应该即刻向朋友抱怨这个电影呢?
我相信你的答案肯定是,当然不该了。
朋友在兴头上,咱们得识趣一点吧?
是的,这就是时机问题。不是让你说假话,逢迎这个电影有多好,也不是让你憋在心里,不能抱怨,而是可以等到朋友的情绪稳定了,肾上腺激素回落到正常水平了,这个时候再与他分享你对电影的一些看法,你的朋友更有可能听得进去,甚至还可能与你展开一场很有意思的探讨。
内容
怎么把控抱怨的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轻微的抱怨,像是电影不好看、对方把桌花位置摆错了等,处理起来还比较简单,我们就把这个事件和我们的感受原原本本说出来就行了。
但是对于那些比较大的事件,情节错综复杂,或者很多在我们心里层层积压的小事件,要把握好度,一次最好只抱怨一件事,切不可一股脑地把所有不满和牢骚全部倾泻而出。
尤其是亲密关系里,吵架时挺容易翻旧账,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件一次性翻出来,但是这样,给对方的情绪压力太大,即使对方共情能力很强,也会心生愤怒。
我们的心中有一条抱怨之河,河的下游修筑着一座大坝,倾诉抱怨不是把这个大坝炸毁,让洪水汹涌肆虐,而是让你开闸放水,让河水缓缓流淌下去。
并且,在众多需要抱怨的事情当中,最好优先挑选那些严重程度比较轻的事件作为开端,让对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如果对方反应还不错,听进去了,那么下一回,你就可以增加抱怨的强度,循序渐进地培养对方对你的接纳。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抱怨在整个谈话中所占的比例。
我们可以抱怨,但不能让一场谈话里只有抱怨。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一类人,他跟你谈了几个小时全是抱怨。
这个人离开之后,回忆起这场谈话,你只有负面感受。
最好是,把这个抱怨穿插在积极的沟通里。
具体的比例是多少?
叫二八原则,也就是说,一场谈话里,抱怨所占比例最好控制在百分之二十左右,剩下的百分之八十都是积极的交流。
这样的话一场谈话下来,你把你自己的负面情绪也疏导了,该说的话也说出去了。
同时这整场谈话的基调又是积极向上的,对方也会乐意跟你沟通。
关于宣泄情绪式的抱怨,我们要注意到的几个要点,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抱怨的时候找对人,找准时机,把握好抱怨的内容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