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新书《像高手一样讲故事》开始发售了,请你们多指正。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想用书中的25个故事,陪你走过一段时光,体验故事的力量。
故事:从“我”到“你”,让关系起死回生的沟通魔法
我有过一次亲身经历,通过一个视角的转换,成功挽救了一段关系。
那是我学习做教练的时候,我们要尝试用问题去引发“案主”的思考。一众人坐在一位姑娘周围,听她说道,“我一直和男友的关系不太亲密。我一会想着是不是嫁给他得了,一会又想着不行,不能将就。这样的纠结让我内耗很大,我请大家辅导我,帮帮我。”
当时的训练要求是,每人问她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中有一个人的问题击中了她,那就停下来。
一位又一位教练开始发问,
“你为什么觉得和男友的关系不亲密?”
“有什么具体原因吗?”
“有什么具体表现吗?”
“他是怎么对你的呢?”
……
轮到我了,我轻轻地问了她一句,“你好,我想问问,你为你的男友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他感动过吗?”
只见她突然愣了一下,不知怎的就哽咽起来,用手指着我说,“嗯,你、你、你的问题击中我了。我从没想到过。”
其实,这一刻,她也击中了我。这是电光火石的一刻,让我们都认识到,从“我”到“你”的意义和力量。
下课后,这个姑娘专门找到我,感谢我,说,“我真的没有意识到,总是从自己出发,觉得男朋友给我做什么都理所当然,我都习以为常了。可是今天的问题让我觉察到,我凭什么对人家要求?我自己对他又做过什么?谢谢你!”
后来,她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
不再只是等着对方来哄她,而是主动关心男友的感受;
不再只计较“他为什么没做到”,而是思考“我能做点什么让这段关系更好”;从“他应该怎样”的索取心态,转向“我可以怎样”的给予心态。几个月后,我听说她和男友的关系越来越甜蜜,甚至开始计划结婚。
你看,有时候关系的转变,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努力,而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转换——从“我想要什么”到“我能给什么”。
以心换心,以心连心。
故事也是如此,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智人之上》谈到:AI占据了人们的注意力,但故事却占据了人们的亲密关系。故事让我们在那一刻获得信任,才能进一步发展亲密关系,从而见证秒级的影响力。
为什么我们总是困在“我”的视角里?
有趣的视角实验
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吧:用你的两只手掌给我摆出一个汉字的“人”字。停!你看看,你给我摆的是一个“入”字吧?如果用英文来做这个游戏,那就请给我写一个大写的字母“E”,贴在额头。停!我看看,这是E吗?还是贴反了?
简单的游戏,背后是深刻的道理:你给的和我得到的怎么不一样?
因为你从你的角度出发,而我有我的视角。所以,行为上要改变,首先是意识改变或认知改变。从“我”到“你”的转变是从“我想说”到“你想听”,从讲故事的起点到目的地要有信息和信任的增量。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难以让听众“买单”。
不要总停留在“我”怎么样,而是要去服务听众,“你们”能获得什么。所以我们要快速从“我”的故事到对“你”的价值推进,促进彼此的连接。如果有太多的“我”,就仿佛陷入太执着我自我的表达欲,自我的满足感,自我的推销,反而有可能引发他人的反感。听故事的意义是对听众有价值,那才是连接的纽带。
因此,我们要想一想,故事的核心听众是谁,如何培养对听众的服务意识?
看一看,故事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如何能感知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盘一盘,故事中有哪些核心信息,如何有信息的增量,让听众感到眼前一亮?
为什么我们容易陷入“自我视角”?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意思是:
成功时,我们归因于自己("我能处理好关系");
失败时,我们归因于他人("TA不够爱我")。
这种思维模式会让我们:
✅ 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忽视对方的感受;
✅ 放大对方的不足,忽略自己的责任;
✅ 陷入抱怨循环,而不是主动改善关系。
讲故事的高手,不是“更会说话”,而是“更会换位思考”。我们的故事不是为了自嗨,而是能够和听众建立起亲密关系,获得信任。
如何从“我”到“你”?3个实用转变技巧
1. 听众优先法则:从“我要讲什么”到“你能得到什么”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分享?
“我要讲的是财务报告的制作方法……”
“我今天分享的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这样的开场,听众很容易走神,因为他们更关心的是:“这对我有什么用?”
调整方法:把表述方式从“我”转向“你”:
❓我要分享财务报告技巧。
😊 学会这个方法,你每月能省下8小时,不用再熬夜加班做报表。
效果对比:
以“我”为中心以“你”为中心
❓:“我要讲质量控制”
😊:“掌握这些方法,你的次品率能降30%,奖金可能翻倍”
❓:“我的经验是……”
😊:“你可以直接用的3个技巧是……”
核心: 让听众感受到“这对我有价值”,他们才会更愿意听下去。
2. 痛点共鸣法:从“我的故事”到“你的困境”
很多人讲故事时,喜欢从头到尾讲自己的经历,比如:
❓:“我当年遇到一个难题,后来我是怎么解决的……”
😊:但更好的方式是:先点出听众可能面临的困境,再给出解决方案。
举例:
❓ :“我曾经在项目管理上踩过坑,后来学会了XX方法……”
😊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项目总延期、团队沟通低效、老板总不满意?今天分享3个方法,让你轻松掌控项目进度。”
为什么这样更有效?因为人更容易被“与我相关”的内容吸引。先点出痛点,听众会自动对号入座:“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3. 定制化关联术:让每个人觉得“这对我有用”
有一次,我辅导一个咨询团队,他们需要向一家新能源公司的高管汇报是否要新增生产线。
听众包括:
CEO(关注战略决策)
CFO(关注投资回报)
HR总监(关注人员调整)
工厂厂长(关注生产影响)
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新生产线的优势”,很难打动所有人。
于是我们调整策略,给每位高管定制“价值点”。
普通表述 vs. 定制化表述:
❓ CEO:“新生产线能提升产能。”
😊 “听完分析,您将能清晰判断:上马新线是否能解决公司增长瓶颈。”
❓ CFO:“投资成本是XXX。”
😊 “您将能精准计算:这条线的回本周期和利润率。”
❓HR总监:“需要招聘新员工。”
😊 “您将能提前规划:旧产线人员如何调整,新员工如何培训。”
结果?汇报非常成功,高管们觉得“每部分都说到我的心坎上了”。
核心: 不同的人关注点不同,运用“点名”的方式,定制化表达出“这个点”和“这个人”的具体联系,才能让每个人都觉得“这对我特别有用”。
被称为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在《赢》等著作中都强调过:记住别人的名字吧,这是建立情感连接的最便宜的方法,更展现出我们的用心程度。
高手讲故事,都先问问:“你们想听什么?”
比如汇报工作,别急着说“我做了XX”,先想“老板最关心什么结果?”
用“你能得到什么?”替代“我要说什么”。
比如:“这个功能很厉害 ”,可以改为:“你用这个功能,能节省50%时间。”
最好的连接,始于“走向你”的那一步。
我们总希望别人更懂我们,却很少问自己:“我够懂TA吗?”
下次当你打造故事时,不妨试试这个魔法问题:这个故事中,我(我们)能为TA(听众)做点什么?
也许,改变就会从这个问题开始。
因为最好的连接,永远始于“我”走向“你”的那一步。
附:《像高手一样讲故事》
【内容简介】
故事是把一个个冲突和颠覆的事件呈现在我们面前,目的是连接人心、推进改变。它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决胜未来的关键能力。一个好的故事能输出“秒级的影响力”,唤醒情感、传递价值。这种能力的背后是强大的故事思维,它需要我们不断锤炼和提升。本书以创新和极简的故事线串接起故事思维的要素,以一个故事生成器快速打造故事之心、故事之线、故事之旅,为自己、为组织、为品牌、为用户,也为展望未来讲好故事,让你成为一位“首席故事官”,在任何场合都能以故事为媒,输出力量。
【作者简介】
王琼是众多培训公司的首席讲师、金牌讲师,1996年成为摩托罗拉大学的外聘教师,是中国本土最早获得认证的培训师之一。她曾在高校工作,担任过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后出国深造,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瑞士日内瓦大学的高级硕士。近年来,她专注在训练故事思维、高管演讲路演、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训领域,线下培训的学员达60,000多人次,授课场次达2000多场,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模型:故事导航图——www.story.link】

小结:
好故事能建立亲密关系,收获信任,才能见证秒级的影响力。
故事,不是我想说,而是讲给你想听的,才能走进听众心里。
文章:王琼
王琼·输出的力量工作室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