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抽空刷了本电子书《别想那只大象》,是本心理学方面的书。这本书很薄,统共才二百多页,个把小时就读完了。
作者乔治.莱考夫是位研究语言和认知的科学家,这本书是教你如何能说服别人,控制了语言就控制了思想,教你用“隐喻”和“框架”两大利器抓住语言的本质,并在实际语言沟通中用好该理论。
在实际的沟通中,想要不被别人带着走,自己就要跳出对方的语言“圈套”,自定义一个“框架”,并为这个框架建立一种新的语言,反过来引对方进入你设下的“圈套”,按你设定的“框架”展开对话。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重建一个框架呢?第一步,从现有事件中发现系统性因果关系,重组因果链条。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什么是框架?简单来讲,框架,就是你大脑里,无意识的思考规律。也可以说,是你对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无意识的总结。
真实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有框架的底层都是一组因果关系,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一般都是来自于我们所相信的因果关系。所以,唤醒框架就要从复杂系统中重新梳理出一个因果链条。
第二步,针对新框架创造一个新词汇,作为框架的容器,把新框架把放进去。
这让我想到了奇葩说里的辩论,如果我们要反驳对方的观点,就一定要注意,不要使用对方的词汇。因为构建新的框架是需要新的语言的,不同的思考,需要不同的说法。
第三步,借助所有传播工具,强化这个框架。
建立框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游戏。它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舆论工程。“框架”具有它的两面性,它既可以是蜜糖,也可以是砒霜,其实,舆论的攻防远远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
所以,怎么改变一个人的看法?不是创造一个他以前从来不知道的新概念。而是,说出一个他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共识。这个共识可能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只是还没被唤醒,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排除一切阻碍我们的因素,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