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大约是2017年买的。当时公司例行举行每年一次资助贫困学生的公益行(我们一行人的任务就是到报名学生的家庭实际走访,了解更详尽的信息)。在去之前为表心意,我们自发买了一些礼物准备带给孩子们。我买的是书,大约10多本,不过公益行结束后还剩下两本未送出去,其中一本是村上春树的《远方的鼓声》,再就是手上这本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记》。由于两本书皆非日常读物,故未拆封就被我束之高阁多年,直到最近整理书籍,方打开拜读。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我并不熟悉。查阅后发现:他是二十世纪中叶年轻有为的古巴革命领导者和作家,曾被《时代周刊》评为二十世纪风云人物。他出生于阿根廷一个声誉卓著的家庭,父亲和母亲的祖上都曾出现过地位显赫的人物。早年他热爱旅行,年轻时几乎游遍了南美洲的各个国家。
因为人是经历的产物,所以旅行不仅塑造了他的人格、影响了他的思想,还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道路,他历经了从一个医学学生、到医生、到军医、再到最后成为古巴出色的革命领导者的转变。
这本书的内容是切·格瓦拉在一九五二至五三年间大学休学一年和朋友一起游历拉丁美洲(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及委内瑞拉)时记录下来的日记。像一般日记一样,这本书也是更注重叙事抑或评论,而从语言的精美度方面看则稍显平淡和朴素,不过这些并不影响作者透过文字表达他在旅途的种种难忘经历、遇见过的各色人物以及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特色习俗和文化,还有由他的经历串联出的一副拉丁美洲人民在当时整体的生活画卷:入目的苦难和贫穷远远多于富裕和美满!二十世纪中期的全球南方当然如当时的我国一样,大部分人都生活在明显的物质匮乏时代,显然精神文明也一样的落后。
切·格瓦拉和朋友刚开始开着摩托车旅行,由于长期的路途颠簸,摩托车经过大修、小修之后终有一天在秘鲁的某一个地方“寿终正寝”,此后他俩开始徒步旅行(虽然是徒步,可是经常找机会搭乘顺路的卡车、火车或者轮船等)且已身无分文。不过他俩一路凭借着医生的身份以及他们在麻风病领域的专业知识,可能还有一定程度上的一点机灵,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并愿意免费提供一些吃食和住宿。在他们结识的人中,既有医生、病人、普通民众、有时候还有革命者、领事馆人员、政府人员如国民卫队人员等。其中有些人很敬重他们阿根廷麻风病专家的身份;有些人很好奇他们阿根廷人的身份;还有一些人尤其是麻风病人很感激他们不介意患者身份并能平等的看待他们这些病人。个别时候他们还打一些零工去赚取一些旅途的费用。
虽然旅途中的问题最终都一一解决了,但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辛苦漂泊也确实考验身心,吃住的困窘,路上狼狈的遭遇比如多次从摩托上下摔下来,以及各种磨人的麻烦。对比今天的徒步旅行者,尽管今天的徒步旅行者也同样的辛苦疲累,旅途也充满未知,但至少他们衣食无忧,行走的路况也较好,累了还可以撑起一顶帐篷随时休息。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拉丁美洲,真的难以想象他们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踏上完全未知的旅程,而且途中需要穿越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习俗的国家,在情感上要不断地和所到之处短暂的融入与离开……。
可是从最终的结果看,这些苦行僧般的经历不仅没有使他们虚弱,反而令他们在思想上更加的成熟和强壮。作为中产阶级的孩子,只有这样的旅行才能让他近距离的观察到抑或亲身实践那片土地上大多数人的苦难,也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产生了改变这一切的想法和决心,所以最终他投身革命,为大多数人的幸福去战斗。
另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感受到了切·格瓦拉在学生时代俨然已经有了深刻的思想,他对历史和地理相对精通,对社会的认知也似比当今的很多同样年级学生略高一些,所以他后来30岁左右就晋升为司令。
旅行显然对切·格瓦拉非常重要,其实旅行对每一个有自我成长要求的人都非常重要!旅行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和遇到的人、见到景以及经历的事情交流,而交流可以促进人的进步。连卡耐基都说在旅行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人的各种能力,比如经常在旅行途中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他明显的提升了审美能力和色彩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