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宜都市小学数学学科培训会上,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胡开敏老师执教了三年级《认识分数》这一课,全程听下来,只觉得耳目一新。
我自己也曾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过这一课,上学期,“宜都好课堂”竞赛活动中,也有多名老师同上这个内容。无论是自己上的,还是听别人上的,板书伊始,多不离三个醒目的大字——“平均分”,谁叫它是分数产生的前提呢。课堂上,“把一块饼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一遇到这样的回答,老师若不显示在意,就略显缺乏敏感性。于是,常规课上,很多老师会仔细听,反复纠,重复问,最后总觉得在数学表达上,有一丝霸道而不得的困惑,引导着,强调着,“威逼”着,学生依然会遗漏“平均分”这个关键词。一节课下来,分数意义的表达成了很多老师的心结。
出人意料的是,胡老师的这节课,从始至终,未见老师的刻意强调,也不见学生反复操练句型,难得一次听课者“耳根清净”,学习者自由回答,轻松自信。
在引导学生感知半块披萨用1/2块表示,学生认识了分数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后,胡老师让学生试着用分数表示黑板上的小半块披萨,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小半块可以用1/3块表示,老师追问原因。学生通过观察,回答“1块披萨里有3片一模一样的”。“3片一模一样”和“平均分成3份”,前者是生活语言,后者是数学语言,至此,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标准句型的洗脑,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请他上台将整块披萨拼接完整,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总份数“3”的意义。又分别指向每1片,问“这片是多少块?”“这片呢?”“还有这片呢?”学生在三连问中明白,这3片一模一样中的任意1片都是三分之一块。继续聚焦,“白色部分拼在一起是多少块呢?”这个问题既是对分数意义的点拨,也是对分数加法实质的铺垫,即有几个这样的小块拼在一起,就是三分之几。以此为基础,老师最后问:“3块全部合在一起,是多少呢?”有的学生说:“全合在一起,就是整整的1块”。有的学生基于2/3的获取经验,一下就明白,这样3块合在不就是3/3块吗?
老师接着提供两个不同的小小块披萨,让学生基于自己的数感和空间想象能力进行选择,猜猜哪一片是1/4块?学生轻松做出正确的选择,回答理由是:一块里包含了4片这样同样大小的披萨。
在 “倒出1/2杯果汁”的操练环节中,所有学生都能在关键时刻,喊老师“停”,说明他们虽然没有被训练“平均分“的有关表达,但是“平均”的生活感觉十分强烈。在“涂出3/4张纸”的巩固活动中,有的学生能通过折纸进行“平均分”,有的学生即使没有折纸,也通过直尺和彩笔进行了他们心目中的平均分配,与倒果汁一样,也许还欠缺点绝对的严谨,但是在生活的实物模型中一次次深度挖掘,分数的意义已经在学生脑海中深深扎根。
这节课从头至尾,都没有一次提到“平均分”,但是每个活动都尽显平均,学生没有背负表达分数意义的压力,却无形之中,用自己的话诠释了分数离不开“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