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的复习,需要搞点“浪漫”

“长度单位”的复习,需要搞点“浪漫”

【问题导向阅读】

      一、身体上的长度单位从何而来,又该如何使用?

      二、在长度单位的认识中,如何一步步渗透数学文化?

      厘清不同长度单位表示的特定意义:

      一步:从前脚尖到后脚尖为一步;

      一拃:把手伸展,从大拇指尖到中指尖这么长就是一拃;

      一庹:两臂左右瓶身时两个中指指尖的距离为一庹;

      一寸:从晚关节到脉搏跳动的位置就是一寸;

    一尺:从脚掌到膝关节的长度为一尺;

    一丈:100个一寸为一丈。

    认识啊身体中不同的测量基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自由的测量身边的物体。有了对寸、尺、丈这些新的“身体尺”的浪漫感知,在测量不同的物体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性。但越多的选择性,就越容易给孩子造成选择恐惧症,例如测量我们的铅笔、书等物体,是用一拃,还是一寸为测量基准呢?选择合适的测量基准,需要学生对每一个测量基准有充分的感知,建立起相对应的长度表象,这点在学习完本单元之后,并没有达到人人掌握。特别是对新补充的中国的测量基准寸、尺、丈更为陌生,我觉得可以在这个地方作为数学文化的渗透来教学。因为我们的测量基准最终是要走向国际统一的,所以对于中国的测量基准,一定要让学生有所了解,可以创新突破性得尝试使用,但也没有必要让他们处处都有。借助甲骨文来讲寸、尺、丈这三个测量基准,其实就是在无形中渗透中国文化,数学文化。

      感知不同的长度单位,为精确测量服务

      感知身体上不同的尺子,是对长度单位的浪漫感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借助自己的身体尺测量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简单的测量中,建立不同长度单位的长度表象。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创设一个关于测量的写绘故事,就是让孩子用自己的一拃、一庹、一步等测量教室内各种物体的长度,做好记录,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也是一项含有价值的创意作业。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数学老师

      教材的编排中就有对长度单位浪漫感知中的数学小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借助故事或绘本来认识长度单位。,他能时刻注意用故事中的问题推动儿童的思维活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带到故事的情境中去。在故事中,植入数学文化、数学信息,从而获得数学知识、数学素养。接下来的教学中这样的大胆尝试,非常值得一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