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2003年创作的散文集,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听一位老人的人生回忆,这看似平淡的简单回忆里,用的词语是那么简洁,但是饱含了浓浓的亲情,可以看出杨绛先生对丈夫和女儿的不舍与留恋,但同时,又有着理性面对的勇气。我用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阅读,读到后面越发感觉到作者坚强的精神力量,特别是结尾句“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是的,杨绛先生带着对二人的思念,一直活到了2016年,105岁的高龄,我想,她不免孤独的过程中,更有着对生活的淡然。
书的开篇和末尾都使用了大量的家庭照片和信的文字,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这本著作,是献给这个家庭的。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这是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梦里杨绛先生梦到钱锺书先生撇下她自顾自地走了,醒来后,才知晓自己多次做的是这样的梦,她说道:“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第二部分是“我们仨失散了”。主要讲了与锺书分开,与阿媛分开,期间杨绛老人家不断地去看望两位亲人,照顾他们,最后三人失散,杨绛先生说道: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一句简单的话语,读完后,心情是那么的凄惨悲凉。第三部分是本书浓墨重彩的描述部分,叫做“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讲述的是杨绛陪同钱锺书先生一同去国外留学到最后钱锺书离世。期间,杨绛先生在国外生下阿媛,钱锺书先生一个人在家过日子,去探望她时,总是汇报自己笨手拙脚的事情,每次杨绛先生都是回答:“不要紧,我会......”体现了她的包容。虽然,他们在这期间经历了政治的动荡牵连,但是他们始终不会放弃工作和读书。包括与人相处,杨绛先生在158页写道:“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做绳子使用。”我读到这里,体悟到了杨绛先生和钱先生的处事法则。
虽然,自己这是第一次读这样的长篇散文,过程中对情境和心理、环境的描述很多,读起来也是非常晦涩,但是读完后,给了我十分满满的感受,我相信杨绛先生的一家是相守相助的,我们也期望自己的家也能如此,也能如此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