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一旦把“求仁”树立为自己的理想,那就不会为非作歹。
感悟:内心有了“仁”的志向,行动就有方向,当然就不会歪了,无恶也,不用太复杂。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那就别想真正享受它;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那你永远也别想真正摆脱它。君子失去了仁心,哪里还算君子?君子是时刻都不会违背仁心的,紧急时如此,颠沛时也如此。”
感悟:道法自然,真善美由内心自然流露,不用去找,“仁”~就是合适、舒服、惬意的表达表现。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见过真正喜欢仁道、厌恶不仁道的人。有“喜欢仁道”这种追求的人,本身就很高尚了;厌恶不仁道的人,自己绝对不会做不仁的事情。有人能做到一天尽心求仁吗?这件事有这么难吗?我没见过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可能有,但我没见过。
感悟:孔子说过:仁远夫?吾欲仁,斯仁至矣。力不足者,半途而废,今汝画!我们之所以不能坚持,主要就是受名利权情的困扰。孔子给我们的修行提供了两个方向:好仁者、恶不仁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真正好“仁”就从一天为仁开始吧。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的过错,各不相同。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能了解这个人在“求仁”的路上走到了哪一层。”
感悟:大多数人的内心与行为都是一致的,贪嗔痴是藏不住的。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因才施教,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门别类,不同的人不同的错采用不同的方式教改,对我们现代教育仍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