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长了小泡、溃疡,双目赤红、咽喉疼痛,牙疼难忍,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上火了。
提起上火,似乎每个人都能说上那么一两句,但是细究起来,却又不知从何谈起。总会自作主张吃些寒凉药物或食物。虽然上火并不是啥大病,但是上火后这些错误的自救法,往往却成了身体健康的隐形炸弹。
其实,上火主要是因外感风、寒、暑、湿、燥等病邪,内生热邪。内外之邪作用,是上火的主要原因。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驱邪以降火。
一、身体里怎么会有火
中医认为人体里本身是有火的,即“生命之火”,“火“能够推动人体的各种机能。但是这种火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人就会不舒服,会出现很多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
“上火”是中医专用名词。红肿热痛,两眼红赤,咽喉干痛,声音嘶哑,口腔糜烂,鼻腔热烘,鼻衄出血,烦燥失眠,舌红苔黄,尿少尿黄便干等这些症状,很多时候都认为是上火所致。
那么人体的“火”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上火常因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所致。另外,中医认为,疾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内生五邪(风寒湿燥火),或者精神刺激,都会转化成火,即“五气化火”。
此外,生活丧失规律、嗜食辛辣油腻,也易引起上火。
二、降火不分虚实,只会越烧越旺
这种非正常的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对于实火来说,阴是正常的,但是阳过亢,这样就显为实火。而凡属于体质衰弱、表现为虚性亢奋的,都属于虚火。故虚火又有阴虚、阳虚之别。实火可泻,虚火可补。
一般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
虚火又分阴虚之火和阳虚之火。
阴虚之火: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五心烦热,心烦,少寐,颧红,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则:总的治则为滋阴降火
阳虚之火:发热,形寒怯冷,四肢不温或下肢发冷,面色浮红如妆,神志躁扰不宁,口舌生疮。舌质胖润或有齿痕,苔白润。
三、虚实之火要辩证降火
实火治疗宜采用苦寒制火、清热解毒的方法。常用中成药有黄连上清丸和牛黄解毒丸。若邪已伤阴则兼以滋阴降火,常用药知母、黄柏、牡丹皮。
很多人用苦寒的消炎药去火,其实没用的!因为如果是阳虚之火,此时寒为热病之因。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这个火的唯一治法,就是补阳气。
虚火总的说来要先泻火再温补。
泻火四大穴位:少冲穴、少泽穴、合谷穴、 足窍阴 。要遵循先灸少冲、少泽、再灸合谷、最后再灸足窍阴的顺序。
少冲、少泽穴、合谷:
足窍阴:
滋阴补液穴位,三阴交,涌泉,太溪,照海,肾俞,肝俞。灸量不宜过大,每次选1-3个穴位进行艾灸,每穴10分钟,主要是调节阴阳平衡。
四、五脏之火如何灭
除了虚实之外,上火还可以按照脏腑功能来分
(一)肝火——脾气暴躁,目赤肿痛,口干口苦,舌两侧边缘红点,头部两侧及顶部疼痛
降火要领:喝菊花茶,按揉或艾灸太冲穴降肝火
(二)肺火——咽喉干痛,鼻腔烘热、出血,鼻扇气喘
降火要领:喝金银花茶,按揉或艾灸大鱼际穴降肺火
(三)心火——口舌生疮,尤其是舌尖部位溃烂、红点,烦躁失眠
“舌为心之苗”。辨别是否为心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舌头。心火旺盛的时候,舌边会泛红,特别是舌尖的部位,红的十分明显,与舌中后部对比比较强烈。
降火要领:掐按少冲、关冲、中冲,劳宫,每穴2-3分钟。
或者在腰背部涂少许刮痧油,然后用刮痧板以适度的力量由上至下(沿膀胱经循行路线)、由脊柱向两侧(由内向外)反复刮10分钟左右,以出痧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