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人聊到方言,说到家乡那边,每个村和镇都有着语言上一定的差距,如果隔的稍微远一点,基本就不能互相听懂了。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调,如果只是语调的差距,大家交流困难并不大,另一个就是用词,这个用词才是隔绝交流的核心所在。
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普通话的用词在入侵着方言。这一点我自己体会很明显。虽然我依旧会说家乡方言,音调纯正,然而在用词的选择上我已经偏向了普通话的用词,甚至会忘记在方言里我们曾经会选择怎样的词。
比如普通话“没有”,我们讲“冇”。这种对于日常语言的替换,让我所说的方言变成了另一个音调版的普通话。北京本地的朋友则给我讲了关于普通话与老北京话的差异。她也并不算那么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她家是从爷爷辈来到北京的,她的普通话是跟朋友们学来的,跟她小时候胡同里的卖吃的小摊上学来的。她说朋友曾经说一句“你别一直在那儿擦牙花儿”,她确信自己每个字的音都 get 到了,但是完全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大概就是不要在那儿啧啧啧。“擦牙花儿”是多么形象又让人牙痒的形容。
每种方言里最精彩的,我想就是这种表达。因为不同的文化,对于同一种事物、感受,人们会选择用不同的方面去描述,去定义。这是本地文化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方言需要我们去保护,去记录。
普通话的推广当然能够带来更好的沟通,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忽视被入侵的方言和渐渐消失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