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他会反复向人诉说自己的高兴事,这是人之常情。
假设一个场景,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你超常发挥考了全班第三名,以往你都是中游水平。到家后,你忍不住一遍遍和父母“炫耀”,自己是如何努力学习取得高分的。
和同学聊天时,你会假装云淡风轻,哎呀,这次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考了第三名,纯属运气罢了,不足挂齿。这样的对话,可能会一直持续到下一次考试来临之前。
学生时代的记忆太过遥远?那我换个打工人熟悉的场景。
职场上,你接到一个brief(工作简报),和客户沟通完毕后,你感觉今晚12点之前别想下班了。下午5点,你忧心忡忡地提交了一版策划案,然后打开手机开始浏览加班餐。
没成想,客户很快发来反馈,“策划案可以,我们内部开会讨论下,明天再沟通。”
如此一来,外卖软件立刻变成了微信聊天对话框,你忍不住和亲近的人分享这个好消息。碰到关系不错的同事,你会瞬间开启吐槽模式一顿输出。
上面两个场景,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遇到过。
为什么高兴的事情,我们喜欢反复诉说,明明已经发生过了,再说一遍有什么用?
这其实是人的一种不自觉的表现。当我们高兴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不仅带来愉悦感,还会让人产生“重复强化快乐” 的冲动。
我们通过诉说开心事,让大脑不断回味快乐体验,形成“说出来→大脑更兴奋→更想多说” 的正循环。
就像我们刚入手了新手机,抢到泡泡玛特LABUBU,球场上投中绝杀球,买彩票中了六等奖,早高峰抢到共享单车......这都是值得反复诉说的高兴事。
而且,你所展现出来的快乐,也会传递到听到的人,可能TA此时心情一般或者不太好,但潜意识里也会被你的开心感染,不自觉地跟着感到愉悦。
如果说好情绪的反复诉说是一种享受,那么坏情绪的反复倾诉,则更像一种自救。
对于坏情绪,我们“需要”反复说。
为什么是“需要”,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太愿意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喜欢默默消化痛苦。比如受了委屈后,跑到没人的角落里大哭一场,或者来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大声喊叫,喊出来,内心就轻松了。
然而,情绪作为一种心理能量,最直接的能量转化方式就是语言,就是说出来。好情绪的反复诉说源于大脑对快乐的强化机制,而坏情绪的反复诉说则是一种心理自愈的本能需求,两者看似相反,实则都是情绪能量的释放路径。
一旦我们把坏情绪说出来,它就像冰块暴露在太阳底下,慢慢融化。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语言梳理认知,内部化解;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交支持获得他人能量,外力驱散。
而且,坏情绪只说一遍是不够的。你跟朋友吐槽一次工作中被甩锅,当时觉得痛快,但半夜躺床上,那股憋屈劲儿又会爬出来,他凭什么把责任推给我?我为什么要受这种委屈?
这就像洗衣服沾了油渍,光搓一遍根本洗不掉,得抹上肥皂反复揉,直到泡沫把油脂分解干净。
需要注意的是,向外诉说坏情绪并非易事,除了克服内心的别扭,更要学会筛选倾听对象,否则会加剧内耗,毕竟每个人的情绪承载力不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除了说,你也可以写下来。就当是在和自己聊天,不用在乎逻辑修辞、语句编排,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你只需要对自己诚实。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告诉自己,
“嘿,你的情绪很重要,无论好的坏的,我都会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