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朋友聊过小说《鹤唳华亭》,一致觉得这本书过于强调古文格调,逻辑思维有些混乱,人物心里活动描写过多并且出现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值得肯定的是小说的情节相对来说比较紧凑,剧情却千篇一律略显不足。
剧情其实可以用老套来形容,不过就是女主为父报仇做男主卧底,最后爱上男主的俗套剧情。看完之后除了一堆莫名其妙的形容词和修饰语,其他什么也没记住。
电视剧《鹤唳华亭》悄无声息的就播出了,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了第一集和第二集之后,黯然垂泪,几度捶胸顿足,男主萧定权的智商实在令人堪忧。除了哭哭啼啼,好像没有什么权谋之计,网友断言他活不过两集。怎么是这样性格的男主?小说看了很久,第一不记得原著男主的性格了,第二是不知道编剧改写的套路是什么。于是,我也感叹,现在的权谋剧都这么没有权谋之心了吗?想当初《琅琊榜》烧死了我不少的脑细胞,这个所谓的东宫太子萧定权怎么是这样一副白莲花的设定,难道要全靠女主扶持?
我还想了解释安慰自己,他外无母族支持,内无父族怜惜,自小孤身一人长于天家,难免有些性情中人。我把他置身于南唐后主李煜的处境,这是我认为最好的解释。直到看到他把自己的成人冠礼弄得一团糟又无从解释的时候,我彻底失去了对他的期望。这样的智商,完全没有谋略攻计之人,为什么会是男主人设?我又去看了看原著,想确定一下这是原著的错还是编剧的锅。
实在没心情看原著,跳来跳去的人物心里活动让我很出戏。抱着再试试的心里,撑过一二集,看第三集的时候。我还在感叹,这个傻缺的萧定权怎么当了那么多年的太子的?第四集彻底刷新了我对萧定权的认识,也刷新了我对这部剧的看法。
剧情的陡然转变,各种翻转吸引我看到深夜两点才把更新的都看完,还觉得不够看有些遗憾。
剧情的反转源自于他退步君臣之礼,让步兄弟之情之后,仍然被禁足思过,发落宗正寺。他的恩师不过是帮他说了一句,请天子三司会审就被罢官免职请回乡。故事到这我已被他的恩师感动到哭得不能自己。他也一边眼泪汪汪,一边看着恩师受他牵连无助,连我也觉得过于悲哀,过于无奈。
画风突转是他一句:“这件事情面子上,看起来是这样吧?”,然后整衣束冠道:“实情,我稍后向天子和朝廷汇报”。他喝斥中书令李柏舟不殊君臣之礼,问话手足不念旧情,询问天子国法家规可有宽容皇家血脉,他说:“我退了,也让了”。
说真的,上一秒还沉浸在他恩师被贬、自己囚禁宗正寺的悲哀中,下一秒,不得不让人拍手叫好。罗晋的演技不说和老戏骨一样好,但比起只靠流量撑起一部剧的明星,那确实是好太多。短短不过两集的时间,对父爱的深刻渴望,对母亲的早逝遗憾,对兄弟的恭谦退让,对恩师的尊敬有道,都表现得淋漓精致,就连和前两集的低智商太子都形成了鲜明对比。软弱无能,哭哭啼啼的妇人表现,原来不过是因为他师承大儒,受儒家仁爱思想影响的宽厚良德而已。
他以昭告天下是天子丑闻,流传万事是万代笑柄为由,引罪天下朝臣与自身。以小人猜想为事实,放过了那个陷他于无容身之处,差点被废掉储君之位的大王子齐王。世人皆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不死心的中书令和齐王将矛头转向了太子殿下的恩师,这一次,剧情的反转更是凸显了男主的谋略攻计。如何反转我也就不做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这正是我欠的地方,一开始我以为这是白莲花的脑残剧。最后,被谋略攻计折服得五体投地,还带哭得喘不过气。
最后就随便聊聊整体情况。六集观察下来,首先可以放心的是演技。恩师由老戏骨王劲松饰演,苗圃这些演员都是可圈可点的。罗晋作为男主,演技六集下来,人物性格饱满不说,情绪很到位。听说罗晋在拍摄期间,几度因为人物性格差点崩溃抑郁,这足以说明他刻苦用心。其次,台词功底很有文化底蕴,浓厚自然的原声配音很有感情力量,好像真的就回到了宋朝。最后,特效功底是真的好,自然舒适磨破度不高,这一点在当下的影视剧中显得难能可贵。
不做影视推销宣传,也不是谁的粉丝,只是纯属想要分享一下。有兴趣的简友可以去看看,比起原著要表达的东西,电视剧表达得更加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