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闻《闪光少女》口碑不错,看完之后,我发现竟不知怎样去评价这部片子。在秉持着对国产电影一贯的包容心之前提下,对这部混杂着尴尬与热血、僵硬与青春的电影,勉强给个优秀。
国产青春电影,我向来是以《青春派》为标杆。这么多年了,仍然还没有一部超过甚至达到这部电影水准的青春片。因为市场上多的是青春幻想片,而不是青春片,这部《闪光少女》,勉强站在了青春片的立足点上。其实,光这个立意,就可以及格了。当然,立意是需要依靠技艺来实现的,遗憾的是,《闪光少女》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影片主要有以下几条线:一是西洋乐与民乐之争,二是女主的感情线,三是二次元与三次元的交汇融合。简单说来,就是在民乐备受西洋乐压制的前提之下,女主喜欢上了一脸我超屌的钢琴大师兄,为了证明自己的乐器扬琴也是很厉害的,女主和备胎找了几个二次元属性中二症晚期学民乐的小姑娘组了个乐团……
从这三条线出发,首先是西洋乐与民乐之争。学西洋的嘲笑学民乐土,学民乐的嫌弃西洋乐装,彼此看彼此不爽,一言不合就干仗。学校也是厚此薄彼,在裁撤民乐团之后一度要停止招生。为了戏剧冲突,编剧显然把学生之间的矛盾以及校方的行为扩大化了,所以在有些桥段就显得不符常理,有些尴尬。但是楼道斗琴那一段确实确实很热血很燃,古筝对竖琴、扬琴对钢琴、二胡对提琴、竹笛对长笛。双方以《野蜂飞舞》开战,你来我往,势均力敌。民乐这边唢呐一出,大有“凤凰一出,群鸟退散”的意思,西洋乐那边一时不知如何招架,最后由民乐独自终结《野蜂飞舞》,民乐小胜。看到唢呐就想到《百鸟朝凤》,《百》更多面对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困局,但是却不知如何打破困局,面对西洋乐的侵袭,显得一触即溃。在《闪》里,主角一行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那就是——二次元。
与其说是与二次元的结合,但其更多把目光放在了古风之上。编剧和导演可能对二次元以及古风有一些误解,那几个成天穿着cos服瞎晃荡的中二症,在二次元人群中,估计也算是比较出挑的了。尤其是台词说“为了古风,看了三四遍中国通史”,且不说大多数古风都是架空,啧,您也太看得起古风了。我只能说,很多“古风”配不上您的专注。纵使这样,在漫展上,2.5次元乐团的首次演出还是看得让人激动。从开演前的寥寥数人,到第一个音符响起,人群再度围拢打call,虽说转换地有点突兀,但却适时地展现了民乐的魅力,确实好听得紧。
至于女主的感情线,从一见钟情到希望获得钢琴大师兄的认可,所以和打鼓的备胎一起搞乐团。在经历了漫展的一鸣惊人之后,大师兄依然一副我超屌的样子,残忍地拒绝了女主。当然,生性乐天的女主并没有因此要死要活,转身即放下,喜欢过,就够了。之后是斗琴,在西洋乐输了之后,答应帮助民乐混进在大剧院的演出,最后的演出是全片的最高潮,也是三条线的交汇。
其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一直以为西洋乐与民乐在最后会来一次合作,因为在斗琴之后,eason扮演的领导来了一句:“音乐怎么会互相干扰嘛。”可惜最后没有,我觉得浪费了那句话。同时,最后的演出也有着转换突兀的问题,凭什么一个音符就把即将散场的人群乖乖按在座位上?所以,全片在起承转合的问题上是有瑕疵的。甚至乎因这三条线的关系,让人感觉最后模糊了焦点,冲淡了核心叙事。片名为《闪光少女》,就是以女性为主角的青春片,青春片的重要内核就是成长。无论是西洋乐与民乐之争,还是二次元,都应是青春的注解,而不是喧宾夺主。所以,影片的叙事节奏确实还存在着问题。
在人物的刻画上,主角自不必言,如果一部青春片,主角都立不起来,那片子就算是完了。此外,备胎男是最立体的角色,其他的角色大都流于表面,脸谱化情况严重,莫非这是备胎男演技较好的原因?其实从全片的基调来讲,把那几个中二病患者换成一群颓丧摇滚少年也是很合理的,只不过选择二次元更为新颖罢了,虽然效果也就那样。看得出来,导演是想挖掘几个中二病患者背后的深层因素的,但是却一笔带过,这一笔也不甚高明,如隔靴搔痒,让人一头雾水。
最后是音乐部分,有梁翘柏监制,这音乐质量不必多言,难得的是还有众多歌手加盟,像周笔畅、杨宗纬、徐佳莹、逃跑计划等,纷纷献上主题曲或插曲,简直可以开一季《歌手》的阵容。
说了这么多,乍一看还以为是黑电影的,说好的一贯的包容心呢?不过说句实在话,在国产青春片中,《闪光少女》已经称得上是优秀,也有相当的突破和新意,鉴于是导演的处女作,其实还应该加分。不过对比国外(包括台湾)同类型(主题)的诸如《垫底辣妹》、《我的少女时代》等,在拍摄手法和叙事性上还欠缺点火候。要比就要跟优秀的比,不要比烂,看得到差距才有追赶的动力。
——热爱电影的我们,终将找到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