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一路安康便是晴天”,每次听到这个旋律,梅西迈着小碎步踏着节奏一挺一挺的样子即可呈现,梅西无意是那颗最亮的星星。在获得大力神杯迈着这样的舞步上场背后的故事,相比大家也不陌生。梅西是人生赢家,有着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业,梅西更是一位慈善家,他捐献的资助的事情多了去了,他更是用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温暖着他资助的人,譬如那个碎步的舞蹈是完成一个患病男孩的心愿。梅西的成功,让大家知道他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原生家庭里。外婆从小看护梅西,当小朋友都不带他踢足球的时候,外婆就领着梅西问一个一个的小朋友,让他们带着梅西一起踢球。梅西小时候患有侏儒症,妈妈说他是天才。所以看着这样一位完美的人生赢家,不是说他没有经历低谷,而是人家在低谷时期心中的信念和底气是一直在的。而这个信念和底气就是来自原生家庭的滋养包容,来自心里容器的强大。
我认识一位朋友,他也有着像梅西一样的笑容和能够为了别人愿意迈着小碎步一挺一挺成全别人的人。可是每次想起这位朋友的笑容,从朋友口中知道他的童年是没有梅西幸运的,甚至他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忽略中长大的。曾经不知道多少次,妈妈爸爸上班很晚回家,自己在外边玩够了,邻居看着孩子没吃饭就拎到自己家里吃饭,吃完饭父母还没回家就在邻居家睡觉。爸爸妈妈吵架,爸爸出去玩扑克,妈妈让他跟着监督爸爸。后来搬家,因为自己弄丢了1毛钱,难过了好久。朋友说,他从来都是先听别人说话说完,看看什么意思他才说话。因为小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惹妈妈生气,他不想让妈妈生气。从小都是笑嘻嘻的孩子,大家都喜欢他,也都愿意领着他玩,而他也养成了走到哪里哪里有熟人的本领。在他的心里,从小就用自己的智慧穿行于这个世界。朋友说话很慢,不笑不说话,家里人笑话他反应迟钝。在我看来这是“人贵语迟”。朋友自己说他从小有拖延症,朋友甚至说他有轻度的抑郁症。过去我不懂。那时候只看到朋友的智慧,善解人意,心地善良。从来没想过童年会给人带来这么多的影响。朋友说潜意识里他害怕惹别人不高兴,也害怕看见别人不高兴。
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人,成人是经过儿童的努力工作创造出来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童年,都拥有儿童精神。儿童精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不会随着儿童期的过去而消亡。儿童精神贯穿个体成长的整个历程,精神的成长是连续、不间断的,儿童精神是个体精神生发成长的种子、根基。甚至,儿童有着比成人更贴近自然的本性,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展现人性本真与自然。
“童年之于成年,童心之于精神世界,同根之于大树。”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特别重视个体的早期经验。他认为,在儿童期的心理体验和经历将影响人一生的人格特质;若是在儿童期经历的精神创伤,也将伴随个人一生。可见,弗洛伊德所重视的早期经验即是儿童精神对个体一生的影响。
学习深耕13班8讲,当一个人从小特别懂事,会看眼水,学习认真,很小展现出理性能力,很多的家长就认为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天才的孩子。实际上在一个还不能动用理性思考的年龄,由于和母亲依恋关系的缺失,孩子过早动用理性思维以保护自己,这是孩子遇到了困境,遇到了问题。当我们有一天发现孩子拖延、辍学、逆反、我们不但不关心孩子,反倒以为孩子出了问题。这是一个孩子的悲哀,也是家长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所以说学习是一个人终生的追求。
朋友是善于学习的人,他曾经受到的经历已经完美的避免了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演绎。所以淋过雨的人更懂得给别人打伞的珍贵。
回顾自己,学习其实也让自己慢慢的看着世人在自己眼前的喜怒哀乐,那不过是人向你呈现历史的他自己的样子。而你流露出所谓的好恶又何止不是你曾经的经历?张德芬说,心外没有别人全是你自己!
神经语言学发现小孩的心智序列问题,名师之所以是名师,一个普通人跟着名师久了都会变的很优秀,是因为你跟着名师久了,你会习得这个名师的心智暗码。
与我来说,一直觉得妈妈是我学习的天花板,妈妈的样子是我崇拜的。随着年龄增长,自己不自觉的也成了妈妈的样子。特别是经历一些事情,面对一些困境,自己潜意识里就套用了妈妈的心智密码,长着长着我真的就成了她。记得我们家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调换家具,让家里焕然一新。现在我也这样,经常没事坐在客厅琢磨,调换一下桌子,换个桌布等等不时寻找生活的乐趣。除夕,吃着妈妈自己做的柿饼和杏梅,幸福汤洋在妈妈的嘴角。缘由是老家的柿子树和杏树每年结的果实太多,妈妈怕浪费就从网上百度如何制作柿饼和杏梅。从小耳熏目染妈妈做事的风格,不自觉的也就沿用了妈妈的心智密码。学习家庭教育四年,最初的学习完全就是纸上谈兵,遇到问题该冲动还是冲动。如今跟着杨老师学习深耕深研也已经有三年,基本上对自己过去的经历也挖了不浅,再遇到问题,会不自觉的停下来。特别是日常的觉知,与人相处,当感受到让自己不舒服的时候,我会不自觉的想到老师如何和大家相处的?老师的说话方式是什么样的?当遇到让自己舒服的人,遇到帮助自己的人,我会深深的感恩,并且辅助将自己的言行跟上,及时表达。当遇到挫折打击,我心底里总会闪耀着一束光。这束光可能是从小父母帮我种植的,也可能是学习后知识给我的力量。总之,无论面对任何环境,希望从来没有泯灭过。而在我的经历中,也一次一次的遇见了贵人,我说这是我成长的馈赠!
问题一,被石头绊倒和被人绊倒哪个更令你生气,为什么呢?
人会生人的气,但人不会跟一个没有生命的石头生气,为什么呢?被人绊倒我们的情绪就会指向被那个绊倒你的人,而被石头绊倒我们的情绪就会指向自身,通过这样的指向反思自己,下次绕开石头就行了。人不是客观自在的石头,人具有主观性,他的动机、他的意图会对我们构成伤害,我们会认为他是故意的,从动机考量是个基本的界定。
为什么人会对人生气?有个石头绊倒了你并不生气,有个人曾经绊倒了你,我们这种怨恨、愤怒、多少年放不下,因为人的行为可以从动机上考虑。继续观察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人和人之间,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一家人跟锅碗瓢盆似的,有时候夫妻之间拌嘴在所难免,免不了伤着,有的夫妻过了十几年非常熟悉对方,我们知道对方的痛处,哪痛我们就知道往哪捅。孩子与父母也非常熟悉,假如你伤害了他,他知道怎么做会让你更痛、会让你暴跳如雷,他知道说什么话会激怒你,会让你难受。这样相互伤害久了,互相攻击、会发现双方都很容易不小心变成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尤其是个性强的、不妥协的,坚决不服输、坚决不服软、坚决不妥协,坚决要战斗到底。
问题二、一个非常聪明的、优秀的孩子,突然不上学了。如何让他上学?
分析:家长的角度、老师的视角,孩子不上学了,里面就有主观学习的态度、背后有动机在里面,有主观的故意。换句话说,基因决定了他是可以学习的,但他自己决定了他不学习。如果基因决定了他是天才,同样基因也决定了他到这个年龄就该辍学,是决定过的,我们会不会生气?我们还劝他吗?我们只是看到他聪明,给出了我们主观上对这个事的认知,有没有再思考一下,基因对他的影响并没有起到决定性影响。
凡是特别聪明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是这样的:他们在小的时候跟母亲之间的情感依恋关系没有很好的形成,他在家庭环境里在安全感的获得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支持,有一类小孩过早的依赖了自己的理性能力,应用自己理性的力量来寻求安全感,但是理性是没有温度的,通过理性渴望获得温度是南辕北辙的事情。
当一个孩子不是经历了一个自然的正常的训练的过程达到的理性能力,而是很小展现出理性能力,我们就当天才解释了。这时我们应该关注孩子可能遇到了困境,可能遇到了问题。这个孩子不上学,相当于我们走在教育的路上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被一块不上学的石头绊倒了。我们的教育,摔倒之后我们跟这块石头生气,生气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有主观故意在里面,换句话,他是能正常上学的,他态度有问题,里边有主观故意,他的学习动机有问题。”
这个孩子在上学这件事上是没有办法主观能动的,如果这个孩子有移开的能力,相信没有哪个孩子会故意用辍学去绊倒自己的父母、去绊倒一直拿自己引以为傲的老师,是不会的。
在孩子这个事我们更多看到主观的东西,我们掰手腕、较劲、愤怒,会觉得这个问题会自动移开,没有看到这个孩子行为背后客观性,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这个维度看,我们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个很坚硬的客观世界,人既有主观能动性,人自身也是一个客观自在之物,有客观属性。人是受限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机动。当我们看到人能动的一面时候,也得看到人受限的一面,你无论怎么能动,我们都受限于客观的世界、受限于客观的规律,太阳东升西落,我们不会干非得让他西升东落的事。
教育主体对于学生,如果把学生群体当成一个客观自在之物,教育要完成的是对这个群体的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不是反过来让孩子适应教育者,我们首先得去适应他。
你说这个孩子笨、该上学没上学、该学习没学习、天天在家黑白颠倒打游戏、该好好说话每次说话恶狠狠的、该好好吃饭不吃饭、该懂礼貌不懂礼貌,当我们的教育是这样去适应我们的教育对象的时候,发现教育会出现一个失配性的问题。
出现这样的失配性问题,首先教育会生病,教育自己健康肯定出问题,简单说就是我们的教育适应不了现在对象,适应不了环境。反过来有的家长嫌这个老师不好、学校不好、事不对、体制不对、机制不对、人态度不对、环境也不对,要是怎么样就好了,讲了半天,孩子到底遇到什么问题,用一句话总结,表面上看我们是在挑教育问题、老师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体制问题、同学问题、群体问题,实际上一言蔽之他适应不了环境,他跟环境出现失配,时间久了,他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会出现问题。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提出了失配性疾病的概念。人的身体能适应进化所经历的自然环境,像适应被一块石头绊倒了,但是不适应我们通过文化所创作的环境,会出现严重的失配。
把失配问题放到人的情绪、情感世界里,情绪重要的功能是适应环境,当一个孩子怨恨、生气、愤怒,表现出来的是教育的适应性问题,我们在适应孩子、适应他人、适应建构起来的环境文化上,我们出现了很大的障碍,孩子也是这样,他导致我们精神世界、心理世界生病,这就是失配,让一个孩子适应一个绊倒自己的石头好适应,让他去适应一个绊倒自己的人他就不好适应,因为绊倒自己的人身上有文化属性。我们就需要解读,他和动机联系到一起了,和你主观的态度联系到一起了,人是靠主观的东西创造了文化系统。
如果教育表现出失配性问题,教育会生病,学习表现出失配性,学习者会生病,过日子的时候表现出失配性,过日子的人过出一堆的毛病,而且他并不会因此而让你变的更好。无非是看着那块又臭又硬的石头,捂着鼻子,拿自己的左脚踢一百下,右脚踢一百下,最后跟又臭又硬的石头杠上了,踢石头踢了一辈子,踢骨折了还在踢。你为什么踢这块石头啊?我们到老的时候,临死时候说了下自己感受“我之所以踢他并不是因为他硬,而是因为他臭”,硬属于自然环境,但臭就具备文化属性了。
如果你拒绝失配,你的教育想看到更多的东西,教育想变得更加有力量,对孩子支持更加有力度,在家庭生活里适应彼此、适应家庭环境,我们的适应力、生命力表现的更强,那么请对这个世界、请对身边的人、请对又臭又硬的石头,无论是绊倒你的石头还是人,请对他温柔以待。
人的情绪世界,只有柔弱下来的时候人才能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人进而展现出惊人的洞察能力,你能看到有的人穷其一生看不到的东西。当我们开始变的僵硬、变的固执、更加的主观,某种程度上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变差。情绪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不能柔弱下来,而不是在冲突中变得僵硬,是变得柔韧。
当我们能柔弱下来,在生活的挤压里、在我们不理解的东西里、在似乎又臭又硬的石头和人面前,我们对这个世界、对身边的人、对我们能理解和不能理解的事情温柔以待。
生活的强者、教育的强者最温柔,不仅温柔还有韧劲,人一下柔弱下来后我们的情绪系统,对我们的环境尤其是具有文化属性的环境,才能展现出自身强大的适应能力,在情绪的适应环境正面积极的力量才能释放出来,当我们整个情绪系统展现出强大适应力的时候,我们洞察世界才能看到更多我们曾经看不到的东西,理解很多我们曾经理解不了的人和事,强者最温柔。
一旦我们柔弱下来,我们的情绪系统才能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对身边的人、不理解的人和事,请温柔以待,你会发现在人类进化史还是各个阶段,真真的强者最温柔。
愿您被世界温柔以待,愿您温柔以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