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广播听到朋友朗读的《一个人的朝圣》,一把好嗓音加上动人的故事,促使我开始阅读这本书。
主人公哈罗德极其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过了花甲之年之后才迈出了救赎的一步。在通向救赎的路上,哈罗德回忆起他与父母,孩子,妻子,朋友的关系。也揭开了本书最大的悬疑“20年前,哈罗德与奎妮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作为好友的奎妮好友选择不辞而别。”
对这本书我做了三点总结:
第一 成熟的意义在于精神的丰富与独立
哈罗德的妻子莫林把他们孩子戴维离世的责任全部推到了哈罗德的身上。而我们可怜主人公哈罗德又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只能默默承受了20多年。
哈罗德的妻子莫林把太多的关注力放在了孩子身上。这也是大多数女性在生儿育女之后会出现的状态。
许多人都没真正的独立过。步入社会后,没有完全的脱离父母;
生育孩子之后,又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下一代,亦或是依赖下一代。
要知道生命中的其他人都是过客,包括孩子与父母,真正陪伴你走过半个世纪的那位是你的妻子或者丈夫。 我不是说对父母孩子不管不顾,而是你要清楚知道,伴侣才是那个走进你精神世界的人。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若荒芜一片,遇到打击就如同溺水,会抓住一切能抓住的人,父母,孩子,朋友不住挣扎。和大多数溺水的人一样,把救他们的人拖下了水,同归于尽。
第二 信仰的缺失照成悲剧
书中,哈罗德只有在停车碰到花园的篱笆的时候才会叫上帝。在路上,哈罗德去了一个教堂悄悄祈祷。无论主人公最后承不承认,他最后是以朝圣这种信仰的方式去面对自己的过犯。
圣经(诗篇36:9)写到“耶和华是生命的创造主,他托付给父母们的新生命,原本是他自己的产业。”
既然生命是上帝所造,那他回到上帝那里也是应当,,无所谓失去一说,更别提占有。
若莫琳有这样的认识,在面对戴维的离去时,或许会从容些吧。
第三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哈罗德在他的徒步中不停的回忆童年,母亲的离去和16岁那年父亲将他赶出家门,这两件事对他照成了巨大的伤害。
让我震惊的是,这位老人在几十年后仍然会记起这些往事,可见其影响之深。
哈罗德其实一直没有走出来, 他面对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选择了放任,逃避。
童年时期,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多源之于父母的教导。多数人在成年之后便停止了社交与认知升级。原生家庭的影响就一直持续着,并且比重一直没有下降。就像哈罗德在酒厂工作,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连自己的妻子也20年没和他交流。试问,他如何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
开始徒步旅行的哈罗德,接触到的人估计比他这20年加起来还要多吧。加油站的女孩,银发绅士,独居的清洁工医生以及和他一起徒步的各色人,甚至还有一条小狗陪她走了一段旅程。让他愿意说出自己的痛苦,也愿意去面对过往的一切。
妻子莫林也在哈罗德的影响下卸下悬挂了20年的窗帘,她开始和邻居交流并向哈罗德道歉。
最后奎妮在见到哈罗德之后不久之后便安然离世,哈罗德虽没能拯救她,但他救赎了自己和莫琳。这或许是这次朝圣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