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读书感悟
---观课议课的文化样貌
陈大伟教授在《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著作上篇第四节提出鲜明观点:观课议课是以文化人,是期待用我们值得追求的东西给教师和教研带来改变,改变参与者在听课议课时的某些行为,使其形成一些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要做到人际“和”、求“不同”、致力于“思”、追求“诗”。
一、人际“和”
陈大伟教授认为,“和”意味着和谐、和睦;也是一种力量,一种境界。“和”是观课议课提高课堂教学研究质量和效益的土壤,也是观课议课试图达成的一种理想境界。从目标、动机来看,“和”强调参与观课议课教师心往一处想,并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从行为方式来看,“和”意味着对在场的他人的理解、尊重和保护。
我的思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睦,是有利于观课议课活动推进的。但要把握好“和”的度,做到和而不同。反观我们日常的评课活动,一方面是过分追求“和”的文化,一盘和气、相互吹捧、草草收场、应付差事。另一方面又过度抛弃“和”文化,领导批评、同事拆台、伤及自尊、应付工作。因此,要正确理解“和而不同”理念,理解、尊重和保护授课教师,引导参与者共同追求专业成长的目的,要将“和”变成一种力量、一种境界。
二、求“不同”
陈大伟教授说,“和而不同”的“不同”指在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同时,对待任何事情,我们都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目附和。他认为,求“不同”首先是基于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有碰撞的思想交流才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才能产生新的智慧;“不同”意味着参与者独立思考,承认彼此的差异性。
我的思考:观课议课的活动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是前提条件,“得”才是观课议课的结果。要让参与者有所得、有所获,一定是“有碰撞的思想交流产生新的智慧”。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构建,需要每一个参与者开诚布公、深度对话,形成带的走的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活动的特殊性,我们需要给“不同”留空间,需要存“不同”。求“不同”意味着观课议课的目标不是在不同的意见和方法中“多”中求“一”,而是在现有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中探讨出“多”的可能性来。“多”即为参与者的自由表达提供机会,同时也为参与者的自由创造留下空间。---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26.
我的思考:陈大伟教授这里求“不同”指“一”中求“多”。“一”指的是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或教学现象,“多”指针课堂教学“一”探讨出无数种教学策略。因为观课议课活动是比较费时间的,一般情况下,观课需要40分钟,议课也应该控制在一小时以内。实践证明,超长时间观课议课活动会造成教师的逆反心理。因此,观课议课活动需要主持人有聚焦意识,针对“一”个教学现象或片段,探索出“多”种教学策略。
三、致力于“思”
陈大伟教授指出,与评课多用句号相比,议课强调多用问号。句号用于肯定和陈述,问号引起对话和反思。他强调要将“思想”用做动词,强调“我思”的重要性;提出“价值澄清”方法,希望通过澄清行为的效果与影响,澄清行为的依据和价值观念,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行为改善;观课议课的质量取决于思想的有效性;为了获得有效思想,“思”也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我的思考:问句能够促进参与者思考,思考的目的在于对一个教学方法或教学现象的“价值澄清”,从学生学习层面观察,澄清授课教师这一教学行为的效果与影响;从课程标准立场出发,澄清授课教师这一教学设计的依据和理念。“入乎其内”是站在授课教师立场,思考这一教学设计的原因和价值,“出乎其外”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对于这一教学片断,我该如何设计和授课。
四、追求“诗”
“思”是人的生存方式和手段,“诗”是人的生活目标和归宿。我们认为,“诗意”生活是一种富有理想和希望的生活,是一种对当下处境产生的顿悟并由此进行自由创造和持续超越的生活,是一种超越世俗功利转而自我欣赏自身创造性力量的审美生活,是一种因创造和超越而享有愉悦、丰富和充实的自由精神生活。
我的思考: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老先生说:教学做合一。因此,我们追求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的教育状态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我们要从观课议课活动中,追求富有理想、自由创造、持续超越、愉悦丰富的课堂教学,从观课议课活动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改变生活从改变我们的教育开始,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
在观课议课文化中,“和”是前提和基础,大家“和”才愿意坐在一起。“不同”是策略、手段和过程,并且“不同”为“思”的创新和超越创造条件。“思”是核心和纽带,有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关键。“诗”是教师生活的终极目标和状态。---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30.
我的思考:和而不同是观课议课活动的哲学思想,唯有“和”才使“不同”变得有意义,没有“和”,在观课议课活动中,“不同”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争执和同事之间的彼此伤害。“思”是高质量评课议课活动的关键,只有聚焦“一”的有效、深度思考,才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所“得”。通过观课议课活动,带领教师追求“诗”的教育生活,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