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第三章讲到了观课议课让参与者“同在共行”。其中“同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共行”是一种“生活方式”。“同在共行”旨在促进教师合作发展。
观课议课的参与者不仅要做到“同在共行”,还要追求和而不同,追求思与诗的共存,这样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就是“观课议课的文化样貌”。
一、 “和”与“不同”
我们期待老师们能追求一种“和”,这种“和”是对第三章提到的“同共”的一种延伸和补充。这里的“和”强调的是“和而不同”。这意味着,参与者们有融洽和谐的氛围,有共同的愿景和追求,但也要保持开放,允许参与者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这种不同,反映的是个体“思”的不同。人因思而变,因思而贵,“求不同”是为了探求教学上的更多肯能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100%正确的答案,我们要“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只有尊重人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才能激发“创造性与超越性”。
二、“思”与“诗”
以往的评课多用句号结束,而议课强调的是多用问号。因为有质疑才能引起对话和反思,从而促进参与者的思想不断发生变化。“我思故我在”,他思不一定能解决我的问题,只有自己认可的思想才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观课议课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并不是只要产生“思”就可以。“观课议课的质量取决于思想的有效性。”有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是这样说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通过陈教授的解释,我进一步理解了这里的经验和反思的深刻内涵。陈教授说,教师获得成长的方式分为“获得经验之思”和“反思经验之思”。“获得经验之思”很好理解,我们通过教学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观察他人的课堂,在思考中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我们的经验之思。而“反思经验之思”的产生则是要“超越原有经验中可能存在的狭隘、肤浅和错误的认识”。这种反思的产生需要其他经验的介入和刺激,而观课议课时教师直接的探讨就可以促进和产生“反思经验之思”。
毫无疑问,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要的就是对原有经验的修正和丰富,要的就是不断的产生“反思经验之思”。而教师参与对话的观课议课就是这种“反思经验之思”产生的最好土壤,也是最能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思考方式。
人活着既要“充满劳绩”,又要追求诗意地栖居。特别是做了教师的我们,既要把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也要把精进工作能力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美,只能追求更好的创造性活动。因而我们要在观课议课的活动中,认真的倾听、吸收,大胆的思考、表达,通过思想的碰撞、反思,不断收获新知。在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师个体精神上的富足和自由,促进学生生命与知识的伟大融合,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去追求更理想,更美好的课堂。
和而不同,诗与思同在是观课议课独特的文化样貌,希望观课议课可以以此“文”“化”人,使参与者真正发生思维与行动的转变,让生命因创造与超越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