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有所得
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有两个典型特征。一个特征是以自己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已经遇到或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另一个是以教学的实践现场为主要研究场所。“问题”和“现场”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两个关键词。
根据不同的实践主体,可以有不同的实践路径和方式。陈大伟教授在书中说到,案例研究是一种从“现场”到“问题”的研究,而今天共读的观课议课的行动研究则是从“问题”到“现场”的研究 。基于对施良方教授行动研究的循环过程的理解,观课议课构建了行动研究的流程(82页图5)。
在此处,陈教授重点对前三个环节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发现和提炼观课议课主题的方法
1.透过现象,发现并提炼问题
2.借助自我反思找到问题
3.用批判的态度和理性的思考发现问题
4.在学习中变换角度,找出问题
5.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研究问题
确定观课议课的主题,其实也就是明确研究问题的过程。但我们往往提出的问题不是真问题,只是把现象当成了问题。我们可以根据事情的现象,找到其背后的原因,如果这个原因有解决的方法,那就可以进行研究,这就属于一个问题。如果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不可以解决的,那么他就不能作为一个可研究的课题,就不能进行研究。通过现象找原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确立观课议课的主题,还能帮助我们真正地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寻找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境去自我探索,从而找到最适合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寻找实践变革的行动方案
1.从以往成功的经验中挖掘方案
2.从曾经的学习经历中寻找方案
3.从文献和资料中寻找方案
变革行动是为了改变原有不理想的行动,针对出现的问题设计行动方案。遇到问题以后,我们要首先去想自己或者同事曾有过的经验中哪一个方法是比较成功的,以此来提炼出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设计合理的行动方案,指导我们的行动实践。或者基于实践行动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达到“用以致学”。
(三)从多个角度论证实践方案
教育实践需要深思熟虑,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因此我们在有了实践方案以后,还要多方考量以此来寻求最佳方案,避免失败。
(四)开好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大致有两个任务:
1.授课教师进行观课说明
在开课前会议时,授课教师要从介绍教学背景、教学创新以及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开展的主要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说明。
进行观课说明是为了增进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观课教师才能给出更加正确的判断。同时也要注意,对于“我将怎么教”“期望学生有什么样的反应”之类的问题不要当着学生的面说,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产生自己是教学工具的想法。老师们可以先开课前会议,结束后再去现场给学生上课。
2.讨论观课议课的任务和方向
进行课堂研究需要设定目标和方向。虽然在研究之前观课议课的主题已经确定了,但为了使所研究的问题结构化、体系化,“使其具有内在关联性和一致性”,增强观课议课的效率,在课前会议上可以对需要观课议课的任务和方向进行分解与讨论。此处陈教授列举了三种分解框架:
(1)目标、手段和效果的框架。
(2)原有基础、学习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框架。
(3)理性思考、实践活动、实践效果的框架。
从这三种分解框架的构成来看,前两种框架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这几种框架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联呢?通过书友们之间的对话思考,我们渐渐明晰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种分解框架可以说是一种更上位的框架,它的普适性更强一些。
而第二种分解框架,强调的是“原有基础”,也就是指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的分解。和第一种相比,要考虑的事情更多一些。而第三种分解框架“主要是指针对具有实验性质的课堂教学的观课议课”。
我们要根据观课议课的任务和方向,以及不同的课型来选择和设置分解框架。无论要采用哪种分解框架,都是为了让参与观课议课活动的人能够进行结构性思考,在思考中形成研究,从而提升观课议课的效率、达成教学改进、获得专业成长。
二、读有所思
(一)我之思
今日共读第九章《观课议课的主要实践路径》。因为这一章的内容比较长,而且有很多理论的阐述,感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前期只是匆忙的粗读了一遍,没有进行深入的研读,所以在今天的共读当中,很多观念在我的头脑中都是模糊的。当几个老师围绕着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进行探讨交流的时候,虽然有所理解,但感悟不深。由此可见,共读前的自读很重要。
这次的经历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他们接触到一个比较新的学习内容时,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课前预习,没有带着一定的知识背景去进入课堂听课,那么这一节课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很好。只有在充分预习、产生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之后再来听讲,才会理解得更透彻,思考得更深入。这也让我意识到,以后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第二天学习内容的预习作业布置。并且这种预习作业不能只是单纯的读课文、认生字,还要有涉及本节课教学重难点问题的思考,这个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二)他之思
在今天的共读过程中,几位老师提出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这些问题,很多也是大家在共读的过程中不太了解的,有过疑问却忽略的内容。但通过问题的提出,我们为了寻找到问题的答案,不得不再次深入地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阅读、对话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对这个问题也逐渐有了新的认知,最终还得出了令大家感觉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种感觉让我们再次体验到了共读的魅力。
朱娟老师说:“我发现之前放过的问题,就是一个瞬间划过的内容。今天被朱小会老师重新提起来,真的感觉不一样,就会想方设法再去思考,再去寻找研究支撑。如此,感觉收获满满。大家精彩的发言和深入的互动,给了我更加宽泛的视野,我感觉如此共读,真的十分美妙!”
确实,通过共读很多被忽略的问题得以重现,明晰;跟大家进行的读后讨论也让我们的思维不断碰撞,弥补了自我阅读时思考不全面、不深入的缺陷。正如王荣平老师说的那句话:“共读的魅力不断凸显,真好!”
202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