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不太赞同把《桃花源记》当鬼故事来看,因为作者对桃花源的环境氛围描写,整体是明快鲜艳的,并且桃源人生活十分接地气,以及他们和渔人的对话也很正常,至少我在读的时候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诡异的地方,甚至非常想去桃花源看看(刘子骥:hua?)。退一万步,即便陶渊明真打算写鬼故事,他一定会在文中或多或少的给一些暗示:比如桃花源入口阴气重,有动物尸骸、瘴气,里面的居民面如死灰、走路的姿势很奇怪之类的,但是全文都没有这方面的暗示。并且根据陶渊明以往的写作风格来看他是一个向往自然、个性洒脱直率的人,桃花源和他追求的田园生活十分吻合。所以桃花源是陶渊明构建的一个空想社会(东方乌托邦),因为东晋时期的现实社会很黑暗老百姓日子很苦,所以作者就想像出这样的社会来讽刺当时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与其说桃花源是鬼城不如说外面才是鬼城,甚至是地狱:战乱、徭役、赋税、饥荒任何一个以及其组合套餐都足够把人变成鬼(参考鲁迅笔下的吃人社会)。
只是因为渔人出去后再也没找到桃花源,加上高尚人士南阳刘子骥到死也没找到,给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但是个人认为,正是由于后面的结局才使得本虚无缥缈的桃花源带了现实主义的色彩。
1、桃源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实解读成不值得或不要跟外人说区别不大,毕竟没人敢保证渔人一辈子都守口如瓶,自从渔人决定离开桃花源的那一刻他就注定不属于那片净土。(这里有个小细节:虽然桃花源好,但是渔人没有说要带家人来一起生活,说明他更认同外界的社会。桃花源人的祖先都难民,他们厌恶官吏和军队对其进行的残酷剥削与镇压,逃到桃花源远离税赋和战乱。就对朝廷的态度渔人跟桃源人就不是一路人)
2、渔人一出去就处处志之,反手就举报给太守。以前不理解桃源人对渔人那么好,怎么他就出尔反尔?难度仅仅是为了得到一点奖赏?携妻子到桃花源生活不香吗。
后来想通了,除了刚刚分析的渔人和桃源人对朝廷认同感不同外,还有一丝政治色彩在里面: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桃花源这块土地却完全脱离了王权的统治,不纳税、不服役,其劳动所得不上缴国库,这是对皇权赤裸裸的挑衅,在统治者眼里就是非法团体啊。这么来看就能解释得通为什么渔人的“背信弃义”了,因为按照外界世俗观念,渔人就是先进守法公民,面对潜在破坏社会稳定的非法团体表示坚决反对,即便刁民尝试用美食美酒收买他,也依然坚守原则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反馈,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充盈了国库,自己还能得一大笔钱说不定还能混个一官半职,简直是一石三鸟。
3、为什么做了记号没找到。个人猜测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没有排外心理,但不代表他们傻。在和渔人交流过程中,他们已经或多或少感觉渔人是支持朝廷统治的,这不符合桃花源人的价值观。他们一开始热情招待渔人,在经过一番攀谈交流大概了解渔人的政治取向后,没有特意挽留渔人或者邀请让其家人来玩,与前面相比,态度是有些变冷了。所以在渔人离开后也留了心眼,比如暗中观察渔人的踪迹动向,把标记都打乱或破坏自然就找不到了。
4、高尚人士南阳刘子骥为什么没人拿到桃花源准入证
经过前面的分析,品德不是能否进入桃花源的决定因素(不然不能解释渔人,一个庸俗之人却能进入桃花源)。
桃花源人都有两个共同点:1、饱受战乱之苦的难民及其后代,2、逃避皇权的统治(反官吏),其中第二条尤为关键。
渔人可能符合第一条,但不符合第二条所以只是体验卡
刘子骥是陶渊明的远房亲戚,有一定名声,推测应该也是个官二代,即便职位低,也比渔人这样的底层劳动人民条件好,第一条都够呛;至于第二条,高尚品质并不能反映其政治倾向,盲猜也不符合。
当然也许是因为渔人的恶意举报,让桃花源直接把绿色通道永久关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