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
p25“我通过对学校老师的观察发现(也可以说是片面之词),好老师看上去都要比实际年龄至少年轻五岁,为什么呢?好老师有更好的过滤痛苦的能力;好老师总是更积极、更乐观;好老师总是在过更有规律的生活;好老师的精神总是会高度专注,他会以成全学生的成长作为自己最大的努力方向。他精神的专注度与用心度,会影响他的面貌,令他显得从容而坚毅,温和而又善良,慈祥又有智慧,这几乎是天底下所有好老师的共同面貌。”
认真思考,仔细观察,真的是这么回事,就拿我来说吧,首先是自我感觉年轻了许多,更有活力了些,而且同事们也是这么说的,说我这几年显得年轻了许多。
当然,这不是自夸是“好老师”,是不是好老师得由学生评价,得由未来评价。这几年自己是真正开始走进学生的生命之中,真正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每天有规律地、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无形之中,自己慢慢变得更乐观、更积极,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是学生影响着我。
第二天
p29:“我的另一位朋友把这称为‘学业枯竭现象’。他曾做过很多世界各国学生的观察研究,我曾经跟他探讨过,问他中国的学生与他在世界各国招收的学生有什么区别。他跟我说,开始的时候,他以为中国的学生意志品质有问题,因为在读完博士后,这些学生的志向基本是:找个好工作,有个好收人。后来他发现,人的志向不是都受人的意志力支配的,有些人扛不住,首先是身体扛不住,他们身体的能力、自然的能力已经丧失了。”
这个问题我跟我组建的“青年教师成长联盟”的几位年轻老师也探讨过,这种现象在他们这一代尤其严重,大部分人上了大学之后的状态都是选择躺平,混个毕业证书,毕业之后考个编制,然后继续躺平。他们说:“整天真的感觉非常累,回到宿舍一点都不想动,感觉自己学习的热情在上大学那一天之前就耗尽了!”我想,这是我们教育最终的目的吗?肯定不是。
第三天
p35
“所以做教育,首先要守住底线,而不是老想着让孩子进清华、北大,老想着胜人一筹。没有守住底线,一旦崩溃了,一切就都完了。不只是这些‘差生’如此,有很多孩子白天是好孩子,但晚上却不知道他是什么样子。如果不做这些调查,就不会知道社会的真相,做了这些调查后,得出的结论相当触目惊心。当然,这也跟我们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以为抓住了考试、抓住了学业,就抓住了孩子的一切。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今天教育的框架里,学校教育最核心的是——不能把应试教育看成是学校最根本的属性,我们仍然需要关注家庭教育,家庭的协作、家庭的参与,这不仅对孩子学业本身有促进,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品行、道德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更有帮助。”
前几天让班里的孩子写了一个期中的总结,很多孩子说,看到的成绩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甚至还有孩子躲在被窝里哭了。虽然我一直跟他们说,我们不要太看重眼前的考试成绩,要把生命放在第一位,要比谁活得更长久一些,而对于学习更重要的是注重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体验的过程。这些孩子在平时看起来,整天也是嘻嘻哈哈的,如果不是让他们写写期中的一些感悟,一些想法,你是完全不知道他们对于学习,对于成绩是如此看重的。特别是那些学习比较优秀的孩子,对于成绩会更加看重,因为在很多家长的意识当中,仍然会把考试成绩放在第一位,很多的学校当中,仍然是得分数者得天下。但是不管如何。我们仍然还要满怀希望,仍然还要努力去改变。
第四天
p38
“小学教育的核心并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做人。”
就是把孩子当人,当成一个个鲜活、独特的生命。我们要接受学生的学业上的落后,或者某一学科的落后,这与他成长的环境、接受的家庭教育、他本身的发育是息息相关的;有些学生总是不断犯错,并不一定他不愿意改错,与他的接受信息的能力、自控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都是息息相关的,也就为什么有的孩子犯错误很容易改过来,而有些孩子总会犯相同错误。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成长的节奏,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遵循他自己的脚步,接受他。从能改变的地方做起,从小事做起,只要愿意付出,并坚持下去,总会发生变化的。
第五天
p52
“所以,我经常会告诉我们的老师,首先要成为生命的老师。我这么强调、是因为小学教育及教师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了。对教师来讲,一方面要对自己有专业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这一切都会构成对孩子的熏陶。”
我喜欢《教师的使命》这本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张老师总会站在我们的角度,站在最基层教师的角度去思考,然后把问题提出来,去触动你,然后引导你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这样的困境。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但是让运动和阅读成为一生的习惯是教育的信念,我也经常跟我的学生分享我的阅读,慢慢带着他们读、写,带着他们跑步,我想,我自己对生命的热情必定会影响着他们。
第六天
p65
“虽然我一直强调其实生命是可以转化的,只有真正地转化,获得自觉之后,你才会觉得有意义,才有一种洞见力。这样的洞见力就会让你从自己的内心去唤起你对这个时代的一些责任。你才可以做得更多更好,你才可以真正去观察小事物,就小的命题、小的变革、小的可能性,去费尽心力地思考,去推动。”
我们很多时候对待职业的态度,还会停留在把教书当成差事,很多的工作都是被动地去做,所以有时候会觉得很累。当达到生命自觉之后,会更多的思考我该做什么,我该如何做,会真正地认真做好一些小事,但是往往这样的小事本身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第七天
p68
“我经常这样说,相信命运的人,命运领着你走;不相信命运的人,命运推着你走。一个人有生的命运,同时也意味着有死的命运。在这个耗损的系统里,你该怎么去转化?是转化出虚无、腐烂,转化出无所作为、毫无责任感、玩世不恭,还是有另外一种走向?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更恰当地推动人的成长方式,去帮助人成全自我。从职业本身来说,它会有一种内在的、连续的自我提醒:我们要如何成为一个更具有专业能力、更具有专业影响力、更具有专业感召力的人?或者,如何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一种参照物或者范本,去影响更多的人?这是我们职业本身的依据所在。如果没有这个依据,就没有这个职业。我们身处这种职业里,更重要的自然是要形成一种自己的动力系统,或者说自我转化系统。”
人的成长外在的推动力确实非常重要,但是没有自我的觉悟,自我的觉醒,是很难由外在的推力转化推动他人的成长,从而去成全自我的。这些年通过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反思,我也想把我的自我觉醒,把自己体悟到生命化教育的意义,去传递给更多的人,去影响更多的人,比如身边的同事,学生的父母,但是真正愿意跟着你走的人是极少的,或许他们本身还没有这样的体悟。但是我仍然会努力,万一有一天他们也会像我一样迟,甚至比我还迟才有体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