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最后一节课,实习生小刘妹妹在讲台上认真地讲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听到“反射弧”这里时,我突然觉得有个点可以改变一下处理方式,就低声让旁边的小何记录下来,以便在她的下节课上尝试尝试。小何妹妹转过头正听我说话,突然睁大眼指着我的背后方向轻声说:“周老师,您看一下后面!”转过头去,天哪,有一只巴掌大的小老鼠正趴在背后的书柜上和我四目相对!
要是学生们也发现了这个“不速之客”,那教室里肯定会乱成一锅粥,尖叫声怕是会把房顶掀掉。赶紧示意小何不要声张,轻轻站起来在教室后面找趁手的工具想把这只老鼠抓住。桶?太大了。拖把?太软了。角落里正好有一个蓝色的小盆子。迅速抓起盆子,悄悄走近书柜,迅雷不及掩耳地盖住了老鼠。怕老鼠挣扎逃脱,我又在盆上面补充压了一摞书。这下老鼠不会乱窜了。
我感觉那老鼠行动比较迟缓、与平时见到的老鼠有些不同,于是用手机拍了好几张照片,想看得清楚一点。也许是盖盆子的动静有点大,我还来不及想明白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个别孩子就已经发现了书柜上的异常,悄悄转头来偷看。继续保持镇定,示意孩子转过头去认真听讲,赶紧走出教室寻求支援。联系上班主任老师和后勤师傅后,我示意小刘停止讲课,然后走到教室中间,依旧很镇定地告诉孩子们,盆子里有一只老师抓住的老鼠,大家现在保持安静等待老师处理这个不速之客。几分钟后,班主任老师和后勤师傅来了,还带来了一把长长的大钳子。用夹子直接伸进盆里去夹吧,担心老鼠趁乱反而会跑掉。孩子们有提议说可以用口袋来捂住老鼠的、也有说可以用书柜布帘包住老鼠的,都不太可行。老师们简单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用桶和盆结合的方式来个“瓮中捉鳖”把老鼠捉住更靠谱。
不过,突发的老鼠事件刺激太大了,孩子们都有些躁动,议论声也大了起来。小蔡赶紧制止,我也安抚孩子们:“老鼠是昼伏夜出的动物,白天的光亮和声音都有可能会刺激到它,所以我们要闭上嘴巴哦。”话是这样说,但完全要七年级的小屁娃们淡定地旁观捕鼠全过程显然不可能,与其“堵”不如“疏”,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孩子们参与到这个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来。我决定“示示弱”:“周老师和蔡老师都是怕老鼠的'弱女子',有没有勇敢的小男子汉来帮帮老师啊?”教室里马上就刷刷刷举起了好多小手。点了几个自告奋勇的乖乖来帮忙,这里面甚至还有“女汉子”~
等到大家齐心协力把老鼠弄进桶里,工人师傅把老鼠带走,一节课差不多过去了一大半了。灵机一动,借“不速之客”老鼠的出现,给大家讲了一个“牛顿和鼠疫”的故事。介绍完可怕的黑死病之后,又以此为题结合正在肆掠的新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怎样预防传染病加以分析。小屁娃们七嘴八舌地争相发言,反应热烈、兴趣十足,个个眼睛里都闪耀着平时难得一见的求知光芒,就连那个啥也没兴趣参加的“大神”今天也抬起了脑袋认真听课了。课后“大神”同学还问我这只老鼠怎么来教室的?它是属于哪个品种?那就去调查研究、得出结果,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吧。
科普完生物学知识后,忍不住大大地表扬了一番今天的孩子们。整个过程没有一个孩子惊慌失措或大声尖叫,也没有一个孩子置身事外漠不关心,所有人团结一致,真正成长为守护班集体、守护老师同学的小大人儿,镇定自若地冷静处理突发事件;经过这“老鼠事件”后,大家还知道了怎样把书本和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去改进自己一些不太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每个孩子马上都开始认真清理自己的抽屉、互相帮助着用酒精消毒各种老鼠可能接触过的物品、下课后有序排队去认真洗手……“老鼠事件”也许耽误了我们一节生物课,但总有一些事会比上课更重要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了更多的收获!真心为你们点赞,棒棒哒,孩子们!
“老鼠事件”过去几天了,我记下这么一件事有何意义呢?
二十几年的教书生涯中,课堂上也遭遇过蝴蝶🦋蜜蜂小鸟之类,甚至还遇到过一只乱入的蝙蝠🦇。在当时和学生一样,只是觉得有趣新奇,这种有趣不过只是课堂上一个不足道的小插曲。以前的处理简单粗暴,基本是直接强行把学生的注意力扭回课堂。但今天这节被老鼠搅黄了的生物课,却让我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他们的表现必然会千差万别,加之外界环境影响,课堂教学中出现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是难免的。当课堂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时,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变应变、借题发挥,把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借题发挥大做“文章”。课堂突发事件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考验,但如果解决好了,其实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关键是教师要沉着冷静,运用自己的机智紧急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于我而言,这只搅黄了课堂的小老鼠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警醒自己要多多争取修炼内功,下次再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应变方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