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话题,大人小孩都忙。
好不容易春节,本想着好好摆烂几天。那样这么容易摆烂呀!七点不到醒来,想赖会儿床,无奈翻来覆去像烙饼一样,不仅没睡着,还影响家人消息,更可气的是浑身不舒服,无奈,起床,绕村庄走一圈。浑身热腾腾的,奈何脸面、耳朵经不起折腾,在寒冷的冬天早晨真疼呀!还是那句话,天是好天,就是风不正经。
然后,洗漱、打扫卫生常规,然后就剩下吃饭,刷手机。了,感觉一身轻,忙了一年,放松一下,好像也合理。刷着刷着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好像也没什么意思。还是找点事做比较踏实,也许这就是人性。
快乐是建立在充实之上的。快乐这东西,因多巴胺因素,来的快,去的也快,起初有多快乐,之后就有多迷茫。就如同刷手机,看着小视频很开心,看着看着就会发现,好像多个视频内容大致都相同,没多大意思。相反,如果找一件有意义的事去做,拿结果就不一样了。比如打开一本书,这样就会通过作者的文字进入另一个世界,在与主人公同喜同乐的同时,感受故事背后智慧,那种快乐才叫快乐,这样的日子才是有质量有意义的日子。否则,就如同行尸走肉,吃饭的皮囊,真会拖垮人的,让人无形中感觉空落落的,很折腾人的,因此,我感觉人还是要有事干,那样才充实,人生才有意义。
快乐是建立在自主性的。一直想小时候咋就那么开心,哪怕是和小朋友在墙头、草垛上翻来翻去,也不觉得无聊。长大了,反而不开心的时候多了。也是,小时候在村子里那么多玩伴,大家都一样,本着开心去的,怎么开心怎么玩,真是玩的没心没肺。哪怕是捉迷藏,就绕着草垛追来追去,也开心的要命。现在怎么玩都没有那么开心,也对,那时候,我们只需负责自己开心,只要吃饱了,就疯玩,没有敷衍,没有虚伪,开心就笑,不开心就不去,不需要为难自己。那时候看似很小,却又自主权,自由选择玩伴、选择喜欢的游戏与角色,快乐的真像爷。而如今,成人了,想法多了,也世故了,很多时候不是愿不愿意,而是应该这样,目标不同,从事活动的心态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没有了以前的没心没肺,就只有现在必须和应该,忙了一塌糊涂,心中唯独没有自己,这样的情况,开心才怪呢,不开心才是常态。
开心是建立在取舍之上的。想着以往和现在,不同点很多,很关键的是,以前会说“不” ,小孩子哪怕对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开心就是不开心。成年人好像不行,参加一个没多少意义的饭局,本来就不开心,还要违心的说很开心,还要陪着笑脸,这样的事情十之八九是对人情绪的消耗。真没什么意义,一次,人到中年,就不必牵强自己,学会取舍,与其挖空心思讨好别人,不如想方设法取悦自己,让自己开心比什么都重要。正如爱默生所说:一个人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让自己开心起来,你开心一分钟,这个世界就好减少60秒的灾难。
人如果闲了,就会如陶渊明前辈所说“草盛豆苗稀”。反之,如果豆苗盛了,草就稀了。因此,人还是要忙起来,要忙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充实自己,取悦自己,人生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