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行品牌化建设,首先需要对现状或原有品牌进行评估。
客观地讲,我们学校心育工作是具备一定的品牌效应的:市心育特色学校,市心育先进单位,第四批省心育特色学校(这个牌还是稀缺而有含金量的,知名如衡南九中、石门一中都是第五批,比我们晚两年)。然而,我们似乎并不那么买这个帐。我觉得最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
第一、心育工作缺乏常规性与系统性。一项工作唯有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还会有广泛知名度、参与度与影响度、才容易看到实效。心理课未进课堂,很多学生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位置,对心理咨询存在很多误解。心理讲座与心育活动未形成固定规律与一定的频率,心育工作尚未形成系统化与常规化的工作。一把火烧一下,再烧一下,难以保持它的热度。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发现:学生进心理咨询室的积极度与活动影响的深度广度紧密相关。心理课进课堂,不仅仅产生课堂上的效益,它还深切影响学生对心育活动的参与程度、进入心理咨询室求助的意愿程度。现实中也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有需求的比例高,但进入咨询室求助的比例远远低于需求比例。
非常规、不成体系的心育活动带来的后果就是活动开展难度大,心理老师觉得活动推动难度大工作开展不起来,,班主任及管理层未感受到实效。心育工作做了啥?是提高了管理效率还是提升了升学率?甚至有声音质疑:只会拿牌,上面要检查了如何应付?
如此艰难的境况,心育工作扛住了一轮又一轮的复核、督导评估,相关资料体系也是越来越扎实。上一个质疑的声音好像渐渐平息,某天某同事看着眼前即将接受督导评估多到不可思议的资料说:“你应该呈现真实的现状、不要作假噻!”好家伙,一句话惊得我哭笑不得,我说:诺,这是什么资料是如实,那是什么活动是真实开展的……一堆痕迹(活动要留痕嘛),它们的说服力远不及广大师生的了解与参与,先有广泛的了解与参与,然后才谈得上口碑。
第二、对心育工作的认识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有两种,第一个觉得心育工作是某个部门、甚至某(几)个个体(比如心理老师)的工作。心育工作需要各部门、各主体间协同开展工作。心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好的心育氛围是:人人都是心育人。上至领导决策者,下至宿管员门卫清洁工,人人都有心理保健意识。第二个偏差是重危机干预、轻心理素质提升。上医治未病。心育工作若能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这将从源头上大大减少危机干预的量。心理老师是教育工作者,而非医疗工作者,所谓术业有专攻,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应该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活动才应该是心理老师的主阵地,失了主阵地,而期望在下一个赛道补救,得不偿失。
当然,补救有补救的意义,所以我们越来越强调家校社协作、强调医教结合。“家社(家庭、社会)”的短板(学校不好使力呀)、“医”的缺失,导致大家对学校心育工作投注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心育品牌建设,无非官方认证➕受众口碑。前者需要规划包装,后者想要扎实工作。至此,心育品牌建设可从两方面着力:一是特色亮点吸眼球,二是扎实系统出实效。
对于“官方认证”,鄙人也是有过一番梳理。
随着地区心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十年前我初至六中,平心而论,现如今心育局面与十年前形势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单靠某一亮点已难以出圈,扎实系统才是屹立群雄之良策。建立完善心育队伍,部门协心、师生协力、家校社医协同,发展心理品质、提升心理能力,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兼顾“补救”是为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