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成功的把微信笔记里的随笔,转成图片发到简书里。第一次试着在简书发随笔,就有来自屏幕另一端的友友们阅读,收到了第一个点赞,第一次打赏……特别惊喜和感动,内心的“小确幸”满满的,那无声的鼓励让我坚持!
以前有时写一些文字、随笔,习惯用微信笔记记录,有感而发。偶尔发一个朋友圈,满足一下自己的“被看见”的渴望。
准说不是呢?马斯洛早在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就阐述了人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正因为如此才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社会才能前进,时代才能进步。所以我想只管去写,不在意文笔的浅拙,阅读方面的短见薄识。
眼前闪过13岁时,怯生生的自己——手里攥着一个牛皮纸信封,装的厚厚的一叠稿纸,四顾没人,像做贼一样,悄悄的把信投递到绿色的邮筒中。那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投稿,收信地址是某某杂志编辑部,某某编辑亲收。笔名“秦芬”。内容写的是一艘小船在大海里航行,遇风浪、颠簸,始终前行的励志故事。结局当然是杳无音讯,稿子石沉大海。后来记得还坚持投过一次稿,结果都没有惊喜。
再后来,上了大学。可是学的是最不喜欢的数学专业,成为一个理科生。一次,一个同学乘绿皮火车来看我,给我稍来一句话,让我务必重视。我的老师(特别好的老师)建议我换成中文专业,说将来我一定会有成就的“。我试着去找了辅导员,一个木纳的复转军人,他和气的对我说:不能转!
那是1981年的9月,初秋,刚刚恢复高考三年,百废待兴。我所在的师范学院,校舍刚盖好不久,教室墙壁上还渗有水珠……。
那时候的我,怯怯的,不敢据理力争!随遇而安的性格,让我断了学中文的念想,顺利成为一名数学老师。
一路走来,一切的遇见都是命运的安排,真的是那样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三十五年的教坛经历,让我收获满满,我不想要用优秀的标签 标记自己。我做的工作,就是一直和孩子们在一起,风雨同行,见证他们从十二、三岁懵懂的少年,成长, 进入名校或普通大学,立业成家。
三月份,我遇见了“黄鑫自由书写清晨陪伴营”,“让思绪在笔尖流淌” ,这创意太棒了,我似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的感觉。终于找到了我一直想要的平台。每天清晨,一批爱好写作的友友们,用笔或手机或电脑,写下来脑中浮现的任何思绪、情绪,梦境……,黄老师说““记录下你脑海闪现的一切,只要记录就行了,把什么都放开,狂野自在,无拘无束”。“不是写出不朽的文字”写是唯一的目标”。
一个多月的时间,差不多写了近五万字,真不敢相信!
其实,我现在只是在自由写作的第一阶段,内观、自省、修通还在进行中。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照自由书写的文字,可以看见自己。假以时日,会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