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信阴阳”,源自《笑林广记·殊禀部》。
古时候有个人,平素笃信阴阳算命之术,日常生活全要按照推算出来的去做才觉得安心。有一天天降暴雨,围墙倒塌恰巧把路过的他砸在了下面。家人就在屋内,见状赶紧冲出来救他。哪知道那人从泥土中伸出头来,幽幽说道:“且慢,我先忍着,你们去问问阴阳先生,今天是否可以动土?”
笨蛋评语:
《孟子·尽心下》有文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代的陆九渊在《政之宽猛孰先论》中也有相同的话:“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这句话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旨在向大家说明,一个人要相信古人的知识结晶,同样不能放弃自我揣摩和独立思考。这是十分精辟透脱的读书法。
要知道,孔孟二人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而《尚书》又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孟子敢于拿《尚书》来举例,鼓励学生们去提高自己思辨能力,思想境界是相当高的。古人对于典籍书本有着超高的赞誉和信任,甚至当成是崇拜的神圣象征。饶是如此,孟子也觉得,如果我盲目相信书里所说的一切,那么,还不如完全没读过书呢。唯书是从,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拘泥在书本内,固定在一个框架内,完全失去了自己,这样不仅没有了发展和进步,也同样失去了书本典籍作为参考物存在的价值。
换句话说,即使是那些编纂书籍的作家、思想家,也不想让后代子孙完全沦为书本的奴隶。
文中被压在墙底下,还在纠结今日是否事宜动土的人,就是酷信教条认死理的典范了。然而,当我们嗤笑他愚笨的时候,有没有仔细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经被“书本”“教条”“真理”固定住,失去了自我思考的意识呢?
多多少少,肯定是有的,只是不痛不痒的情况下,有谁会在意呢。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关键的点在于“尽”这个字。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记载着文明传承的书本学说典籍文献当然要视若珍宝,尽可能汲取知识,但在面对实际情况时候,却不要照本宣科毫不变通。一个历史的拐点可能有上千万个分支,即便是上帝也没办法把每一段该怎么发展详细写出来。
这些历史闪光点的价值在于,无论世界怎么发展,它总有对应的现实意义能够让我们去学习。所以,保持一颗善良之心、一颗真理之心、一颗尽信书不如无书之心,珍惜那些有用的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