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五年级小Q同学的妈妈发来消息,说孩子回家情绪很大,很生室友的气,说"想拿刀杀了室友Z"。
家长看见孩子情绪很大,处不好和室友的关系,很着急。希望我和孩子聊聊。
01 和室友相处那些事儿
某天晚自习,约了小Q一起聊天。
“小Q,最近怎么样啊?”
“还可以吧。”
看见他不太想说,我想他可能已经没事了,或者不想告诉我。但既然找了,还是要搞清楚,继续问下去“小Q,听说你前几天有些困惑,不知道你愿意聊吗?王老师希望能和你一起聊聊,看看是不是能让你心情更好。”
“哦哦,是有点。我和小A关系不太好,我觉得他有针对我。”
“怎么针对呢?”
“他就是会要求我做这做那......还鼓动小B一起,他们威胁我,不跟我玩。不过呢,我感觉他们也很假,他们俩都来我这里说对方不好。可是他们表面上经常很好,还一起来针对我,我觉得他们特别虚伪。”
“那你把他们当你朋友吗?”
“我感觉他们不把我当朋友。”
“当小A威胁你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啊?”
“觉得自己很生气,他凭什么这么威胁我,我很讨厌被威胁。”
“为什么讨厌啊?”
“觉得被威胁特别不爽,感觉很没有面子。”
听到这里,我心里基本明了。搞清楚了他不舒服的点是什么了,也基本清楚了他的几个让自己不舒服的认知是什么。
内心理了一下思路,看来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让他合理认识矛盾,不夸大矛盾。他认为他们的矛盾是因为他们针对他,还觉得有了矛盾,他们就不是他的朋友了。
二是自己很不甘心什么都要听小A的,也不喜欢被他威胁。但是他不知道如何反抗,觉得自己好像很弱小,很没面子。
02 产生了矛盾,是不是就不再是朋友了?
难免要和他讲道理了,讲道理前必须让他听得进去啊,同理必不可少。
“小Q,听完你讲的,我也感觉你很不容易。确实小A的威胁,包括小A有时候拉拢小B一起孤立你,真的挺让人难过的。如果我是你,和寝室同学关系处不好,我也会很沮丧。”
小Q看了一下我,明显感觉整个人放松了,大概知道我是不会责怪他或者看低他了。
“那小Q,我想问你,他们这么对待你,你还想和他们做朋友吗?”
“能成为朋友肯定好的。不过下学期我希望换个寝室。”
“恩,我很佩服你,你看发生了这些不愉快,你依然愿意和他们做朋友,很大气;而且也不提出来现在换寝室,还想继续坚持到学期末,很愿意遵守学校制度,也很体谅他们。是不是啊?”
这会儿小Q微笑着点头。情绪明显有好转了,看时机差不多了,开始下一步的引导。
“小Q,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家里爸妈吵过架吗?”
“吵过啊!”
“那吵过后,他们会和好吗?和好了依然彼此相爱吗?”(我了解小Q爸妈的情况,所以以这个为案例)
“会和好啊,和好了又很好的。”
“恩,王老师也有这样的情况,我和最好的朋友也会吵架,吵得时候吵得可凶了。不过和好了也会玩得挺好,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似的,有时候吵完架还关系更好了。那你以前有没有过和谁吵过架,吵完架后和好了又还是朋友的?”
“哦,也有过,吵完了和好了依然一起玩。”
“太好了,看来我们是一路人”,伸出手去,和他击了一下掌。
“那你觉得你和他吵架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很生气?”
“恩,是的。”
“那当你们和好的时候,是不是也真的忘记吵架的不愉快,很自然地玩在一起呢?”
“是啊!”
“那你现在觉得有没有可能,小A和小B也是这样的,当他们过来跟你说彼此不好的时候,正是他们闹矛盾的时候,彼此确实很讨厌对方;而当他们和好了,在一起玩的时候,也确实是又成为朋友了,彼此真的很享受在一起玩。”
“恩,有可能。”
“哇,我发现小Q同学你的内心非常开放啊,特别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也很愿意理解别人呢。你看你一下子就能改变之前对他们的看法。只有非常智慧的人才能做到这样,我很欣赏你这一点。”
小Q很高兴地笑了。
“那你觉得为什么人能够一会儿吵架一会儿和好,吵架的时候是真的生气,和好的时候也是真的很喜欢在一起玩呢?”
“这个我不知道。”
“恩,其实这就是情绪在作怪,情绪来了我们管理不好,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就只能大声表达自己的不满了来吵架或者发脾气了。那会儿我们的眼睛啊,只能看到很狭窄的一个点。等情绪过去了,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全面了,又能看到彼此身上的好了,就又愿意和好成为朋友了。所以啊,吵架只是一个情绪的发泄而已,一些小小的吵架是很正常的。很少有人能做到不和别人吵架,也很少有朋友之间不会吵架的。”
说完这些,我看着他的反应。他点点头,若有所思。我再问了一下:“那你现在觉得你和小A之间的吵架,他对你的威胁,是不是有些也是很正常的呢?也只是他或者你处理情绪的一种方式呢?并不代表他对你的全部认识。”
“嗯嗯,是的。有的时候小A对我也挺好的。想到新的游戏一定要我一起玩。”
“太好了,恭喜你的眼光看得更深更远了。和你聊天真开心。”我伸出手去,再次和他击掌。
“那我们是不是达成了第一个一致的观点:朋友之间、同学之间闹矛盾,都是很正常的。过一阵就能和好。”
“恩”
看来第一个认知的沟通算是结束了。
03 闹矛盾,真的就是一件坏事吗?
有了第一个认知,我们还要再进一层,让孩子如何认识这些矛盾和冲突。
我继续追问:“那既然闹矛盾是正常的,有没有可能通过闹矛盾,反而有一些收获或者成长呢?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好处呢?”
“恩,我和小A闹矛盾了,现在我更加了解他了。”
“你更了解他什么呢?”
“我发现他其实很想说了算,希望我们都听他的。”
我微笑着和他击掌,“那你觉得他为什么想说了算呢?”
“他可能也是希望我们认同他那些好玩的建议。”
“恩,我也很认同你的分析。我们确实发现,有一些人想成为权威其实是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那假如小A同学他也确实有这个需求,希望得到我们大家的尊重、认可,那你觉得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我感觉我可以多夸奖他。”
“你觉得可以夸奖什么呢?”
“夸赞他很有想法,想的游戏很有意思。”
“那如果你夸赞了他,但是还是不想玩他的游戏,那不是矛盾了吗?”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夸赞他,你太有想法了,能想出这么多的游戏。能不能帮忙想想新的游戏,让我们都比较想玩的游戏。”
恩,然后我们继续就如何夸奖他,夸奖的过程中注意些什么,达成了一致。
我们还一起约定:每个人内心都有些没有表达出来的感受和需求,而这个可能就是他们的秘密,我们不能拆穿。
我们一起约定,这个夸赞计划就是我们俩之间的“神秘计划”,不能让小A知道,不然小A会受伤。
最后,我们一起复盘今天聊的两个重要的收获,也表达了我非常喜欢和他聊天。
我说:“和你聊天,我感觉真的好.....怎么说呢?”
小Q满满地自豪说:“好投机。”
“哈哈,就是这个词。”不约而同地击掌。
04 后记
后来,他回去后班主任问他,聊得怎么样?
他说聊得很爽。
我听了也很高兴。
过了一周我去问他计划执行得怎么样,他很开心地反馈,“一切顺利,我偷偷地表达对他的欣赏和肯定,让他高兴了但是没有让他发现。”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沟通案例,之所以记下,是因为里面提到的人际关系的两个认知很有代表性。
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父母,面对孩子出现朋友关系问题,我们要做的主要就是三件事:
第一,尊重感受,同理感受。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我与小Q聊的时候,虽然已经不是冲突发生的现场,他情绪已经比较平稳。不过他也还是有担心害怕的,刚开始不愿意跟我说,聊的时候也还是有点紧张,可能就是害怕得不到理解。当我表明自己的态度,理解了他的情绪,他瞬间放松下来。关注情绪,这是所有冲突发生最需要做,也是必须做的工作。识别清楚孩子的情绪,同理和接住他们的情绪,冲突处理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先有关系,后有教育。我在和小Q的聊天中,为了效率问题,也有一些问题是诱导式的,我其实扮演了心理咨询师+老师的双重角色,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理咨询。
我有四次和他击掌,也两次表达对他的欣赏,两次表达和他聊天很开心。这些都拉近了距离,产生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有了这些铺垫,再给他给他讲道理,他都能听得进去了,引导也就变得很顺利了。
第三,处理学生关系中常见的认知调整。学生发生矛盾情绪比较激烈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他们的错误认知。三类常见的认知错误就是绝对化,自我化,固定化。绝对化表现在觉得产生矛盾就是天大的坏事儿,非常糟糕,失去了朋友,没有人喜欢我们了。自我化表现在都是别人的错,我很无辜很委屈;固定化表现在我们闹矛盾了,以后就都没法和好了。
面对这几类认知,要用故事、案例包括老师自己的经历和孩子分享,让他意识到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只是某一个当下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认识就是要让他知道,矛盾不是件坏事,矛盾可以变成一件好事。一旦他理解了,就不惧怕矛盾了。只要不惧怕,那么他们可以想出各种办法来应对冲突。
(本案例中,孩子向外指责的力量并不是很强,在谈话中也感受到了他对其他同学的理解,所以没有专门调整他自我化的认知,没有让他去同理别人。)如果孩子在冲突中,一直觉得都是别人的错,那还需要让他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感受自己的错误。
这是我处理的一个案例,欢迎大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