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金庸为笔名创作武侠小说。他创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幻江湖。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虚幻的武侠世界,金庸在虚实两个江湖之间半个世纪的纵横辗转,一路吸引着众多关注,激发着无数猜测,演绎出各种故事。
时至今日,金庸创造的虚幻江湖世界已经为他在现实世界中赢得了巨大利益。他所创作的15部武侠小说不断再版,同时加上盗版,据粗略统计早已发行过亿册。
有人说,凡有华人处,即可见金庸小说,足见他的作品在华人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而金庸也以第一位靠写作致富的作家身份名列香港富豪榜。
上个世纪末,他又被评为20世纪华人文化偶像。但是,这些还不是构成金庸无限风光的全部。
有人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一切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都可以在金庸虚构的江湖世界得以实现。仗剑江湖,伸张正义,快意恩仇,但是这些并不是金庸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全部。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他一直活跃于两岸三地的政坛。上世纪80年代,他参与香港《基本法》的起草。
还有人说金庸浪迹江湖,为人精明,长于算计,因此他在人生的重要转折中知道何时该功成身退,何时该激流勇进,而这些依然不是他人生故事的全部。
浙江海宁,金庸的故乡,也是他踏入江湖世界的起点。1924年,金庸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
查家在清代“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金庸生母徐禄是诗人徐志摩的父亲最小的堂妹,母亲徐家是古镇一大富商,祖代相沿经营着酱园、绸庄、钱庄。1914年,徐禄与查枢卿结为夫妇。成亲以后,徐禄与查枢卿感情笃深,先后生下长成的有查良铿、查良镛、查良浩、查良栋、查良钰五子和查良琇、查良璇二女。1937年,徐禄因患急性菌痢而病亡,这一年,金庸只有13岁。
金庸先生从小喜欢念书,考试成绩也是最好的,每次遇到考试,他就很开心。然而,金庸在故乡的记忆并不愉快。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金庸以查利为笔名开始投稿《东南日报》,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因为写文章讽刺学校的训育主任,结果被驱逐出校,开始了他在岁月江湖里的飘荡。
而他与故乡的离合,在漫长岁月中也成为他遥远江湖之旅上的另一段故事。
1946年秋天,上海《大公报》在全国范围公开招聘编辑,金庸在考试中脱颖而出。1948年,《大公报》在香港复刊,24岁的他被派到了香港。
异乡的生活并不愉快,初到香港的金庸对工作环境不习惯,与同事的关系也不融洽,当最初的新奇与兴奋慢慢消退,剩下的只有茫然。但这是一个容易激发异乡人梦想的城市,对于当年的金庸也不例外。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4000多人极力脱离国民党政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国共双方就铁路部门在香港的资产归属问题发生争执。金庸根据他的国际法知识写了一篇长文,阐明这些资产应归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所有。金庸的文章引起北京外交部的重视,邀请他北上参加外交部的组建工作,年轻人的梦想几乎在一瞬间被点燃。
1949年,25岁的金庸几乎还没有能力化解多年梦想在瞬间崩溃的痛苦,更多的不如意也接踵而至。当重返香港《大公报》的金庸在受到同事排挤的时候,正是这个时候,他的婚姻也出现了变故。
他的第一任妻子杜冶芬也去了香港,因为金庸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她,她寂寞无聊,过得不愉快。最后她回了中国内地,杜冶芬跟别人结了婚,离开了金庸。
多年以后,几乎所有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承认,尽管在那段时间,金庸经历了人生中的种种苦痛,但是却也促成了他最为重要的人生转折。
1955年,查良镛开始以金庸为笔名,创作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当年在隶属于《大公报》的《新晚报》上连载。
有人评价,如果说在金庸出现之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创作已经是一蓬熊熊之火,那么金庸武侠作品的出现就是一把柴火,是一股助燃的风。
一时之间,武侠之火热力弥漫。多年以后,有人回忆起金庸武侠小说在当时香港的受欢迎程度,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1955年,《书剑恩仇录》的出现,虽然奠定了金庸在武侠小说世界的地位,但是对于当年刚满31岁的金庸来说,属于他的江湖世界只仅仅开始展露了一角。
1959年5月,武侠小说创作进入巅峰时期的金庸,凭借以往做新闻的经验以及生意人的精明直觉,决定自己创办一份报纸。
创业远非金庸事前想象得那样简单,这份叫做《明报》的报纸在经营初期只有四个人的艰难维持下,销量不足1万份,即便是这样的销量,也要靠他的武侠小说来保障。
1962年,中国内地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不少人涌到香港,港岛一片恐慌。金庸在《明报》社评中对于此事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明报引起了读者的注意,销量硬是突破三万份。
1966年文革爆发,金庸再次发挥了他评论的特长,从而一举确立了《明报》社评的权威性。《明报》的一系列社评使之成为大报,金庸也被人赞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而他因为笔锋犀利遭人嫉恨和全新创业所付出的代价却鲜有人知。
《明报》虽然在香港的销量不是第一,但在很多知识分子的心目中,它却是非常重要的大报。1981年7月,金庸在离开祖国大陆31年后,以亚洲第一社评家的身份第一次踏足北京,而接见他的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
80年代之前,金庸的名字以及他在虚实两个江湖中的传奇,还只能流传于内地以外的地区。金庸的异乡人身份,早已在31年岁月江湖的风尘里,成为极少数人的记忆。
1987年,根据金庸的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在内地的播放,金庸成为几乎全体内地人跨世纪的记忆,而那时候他已经结束了自己武侠小说的创作。
早在1972年,他就完成了15部武侠作品,并取其中14部小说名字的首字自撰一联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就此封笔。
江湖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从金庸创作武侠小说开始,就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是他自己在现实世界中遭遇了太多不如意,从而给自己虚构了一个江湖世界,驰骋想象,快意恩仇。而同时另一种观点认为,那绝不是金庸武侠世界的精髓。
上世纪80年代,金庸在香港《基本法》起草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他所提出的方案很大部分得到了《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认可。
金庸在岁月江湖里的传奇故事,到上世纪90年代达到了高潮。
1991年3月,金庸的明报集团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当年他与人合资10万元创办的报纸,32年后市值达到12亿港元。
在现实江湖向金庸展现出梦幻般的远景时,1992年,他却决定退休。
1999年,75岁的金庸在离故乡浙江海宁不远的杭州盖了一所房子。因为离开家乡很久,在外边时间越长,对故乡的怀念会越深,年纪越大这种感觉会越强烈,年轻时有一些很美丽的想法,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
曾经有一个关于江湖的故事这样说,世界开始的时候本没有僵局,英雄和普通人都做着同样的梦。后来有人不愿意终日生活在梦中,于是,江湖就出现了。而从那以后,所有江湖人的梦几乎都是:有朝一日,打马还乡。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岁。感谢他,陪伴我们走过的难忘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