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接纳自我

首先我们探讨一下“受自我意识的羁绊,不能无拘无束行动”的问题,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的烦恼。

那么,我们再回到原点去看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想要通过小心翼翼的行动获得什么呢?

为了不被嘲笑、不被小瞧吗?

是对本真的自己没有信心吧!所以才尽量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展露本真的自己。当一个人在房间的时候,也能够放生唱歌、随着音乐起舞或者是高谈阔论吧!

是的,一个人的时候是可以做到无拘无束的!

那么,如果一个人的时候,能够像国王一样无拘无束。因为并不是“本真的自己”不存在,只是无法在人前展露出来。

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这需要从一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首先从“自我接纳”开始说明:先理解这句话---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所以,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这个过程,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

这两者的差异是,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这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自我接纳则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说的更明白一点就是,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记得尼布尔的祈祷文中说到:“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其中,“勇气”这个词,表达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