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呼建荣,中原焦点团队,坚持分享1415天

心理学术语表(三):

101.小脑:附着于脑干的“小大脑”,负责动作协调。

102.大脑皮层:覆盖在大脑半球上的薄薄的在质,由6.35毫米厚的神经元细胞层组成。大脑皮层承担了我们大部分的“高级〞心理过程,包括思维和感知。

103.大脑半球优势:大脑的左右半球分管不同功能的倾向,例如语音功能与空间关系感知分别由不同大脑半球进行控制。

104.大脑半球:位于脑干之上的对称的两个大脑组成部分。

105.大脑:两部半球的总和。

106.变色龙效应:模仿他人的倾向,该倾向于变色龙这种动物来命名变色龙。为了融入周围变化的环境,会改变皮肤的颜色。

107.变化盲:感觉不到光后呈现的视觉场景之间的变化。不同于非注意盲,变化盲需要将当前的场景与存储在记忆中的先前场景做比较。

108.童年期以往无法记住生命最初两三年里的发生的事情的现象。

109.染色体紧紧围绕成螺旋新的戏状结构精英像项链上的竹子一样依次排列在染色体上,染色体主要由DNA构成。

110.长期应急激源长期持续充满应激的情景。

111.生理年龄:一个人自从出生过来度过的年数。

112.组块法:将大量信息碎片组织成少量有意义的单元(或组块)。这一过程可以释放工作记忆的存储空间。

113.昼夜节律:大约每24小时重复一次生活模块,如睡眠-觉醒周期。

114.经典条件反射:行为学习的一种形成,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先前的中性刺激获得了能够引发原先只有另一刺激才能引发的先天反射的能力。

115.来访者中心疗法卡尔罗杰斯开创的一种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强调个体基于通过自我实现获得心理健康成长的倾向。

116.封闭性:格式塔原则之一,直接倾向于填补图形缺口,并将不完整的图形看作完整图形。

117.耳蜗:耳朵中的一个螺旋管,是听觉的主要器官,声波在此处转换为神经信号。

118.认知:指思维过程,包括推理、想象、判断、决策、记忆、解决问题和解释等。

119.认知评估:我们对于应激源的刺激以及解决该应激源的资源的解释。

120.认知发展:全面涵盖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所有思维过程发展的术语。

121.认知去抑制:一种允许看似无关的信息进入注意和意识的倾向。

122.认知失调:由于个体的认知冲突,尤其在其自行引发与其态度或价值观发生冲突时,而造成的一种高动机的状态。利昂.费斯过格最早提出这一术语。

123.认知地图:在托尔漫的研究中,认知地图是对迷宫或者其他物理空间的心理表征。心理学家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常常将词义拓宽,纳入对于概念间联系的解释。由此认知地图既可以表征物理空间,也可以表征心理空间。

124.认知神经科学:一个交叉学科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神经病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以及其他领域的对心理过程和大脑间联系感兴趣的专家。

125.认知视角:一种重要的心理学观点,以强调诸如学习、记忆、知觉和思维的心理过程都是以信息加工的形式及行为特征。

126.认知重构:重新评估应激源或者从一个更积极的角度看待它。

127.认知疗法:强调理性思考(而非主观情绪、动机或被压抑的冲突)是治疗心理障碍的关键。

128.认知行为疗法:一种新的心理疗法,结合了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技术。

129.凝聚力:团结、忠诚和团队意识。

130.集体无意识:荣格对于无意识的补充,涉及本能“记忆”的储存,包含存在于人类之中的原型。

131.集体主义:认为对集体的忠诚和集体荣誉比个人的出类拔萃更加重要的一种观点。常见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

132.色彩:也被称为“色调”。色彩并不是外部世界事物的属性,而是大脑根据进入眼睛的可见光的波未产生的一种心理感觉。

133.色盲:无法辨别某些颜色的现象,通常由遗传疾病导致(有时也会有创伤导致,如乔纳森的例子)。最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

134.昏迷:一种无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会缺乏正常的睡眠和清醒周期,通常这种状态只持续几天。昏迷状态不同于最小意识状态和植物人状态。

135.联合疗法:既采用心理疗法又使用医学技术的一种治疗方法,通常是药物治疗结合行为或认知行为治疗。

136.社区精神卫生运动:一项促使精神病患者从精神病院回到社区,并由社区门诊提供治疗的运动。社区精神卫生运动的倡导者设想,康复的患者可以生活在自己家里或在收养和组合家庭。

137.同情倦怠:医疗和心理专业人员以及护理人员所经历的一种精疲力尽的状态,使他们感到心力憔悴、麻木或冷漠。

138.同情满足感:照料者、医疗人员或心理学从业者认同自己的工作。

139.计算机隐喻:认为人脑作为信息加工的器官,其运作在某些方面与计算机类似的一种观点。

140.概念层级:概念被按照从笼统到具体的顺序分为不同的层级,其中更加笼统的层级包含着更加具体的概念。例如“动物”这个概念中包含着“狗”“长颈鹿”和“蝴蝶”这些概念。

141.概念:人对相似物、想法和经历所进行的心理归类。

142.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第3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能够理解物体守恒概念,但仍然无法进行抽象思维。

143.条件强化物或次级强化物:通过与初级强化物的习得性联结而获得强化作用的刺激。例如金钱或代币。

144.条件反应: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先前的中性刺激通过与非条件刺激建立联结引发的反应。

145.条件性味觉厌恶:对某些食物或味道的经典条件反射回避。

146.条件刺激:在经典条件反射中,一种先前为中性的刺激后来可引起条件反应。在条件反射试验中第1次与非条件刺激配对的中性刺激,通常被称为条件刺激。

147.价值条件化:指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给予个人的认可、爱和积极的关注。

148.视锥细胞:视网膜上对色彩特别敏感而对微弱光线不敏感的感光细胞,你也许猜到了,它就是锥体形状。

149.证实性偏差:只关注能补充并证实我们的信念和期望的证据,而忽视与之相反的证据的倾向。

150.从众:人们采纳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态度和观点的一种倾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