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对联社团上,回顾了上一讲的妙联,其中有个故事,清代俞樾携家人到杭州游玩,路过飞来峰,来到冷泉寺,见上有明代董其昌的一副联儿: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俞樾上下联各改一字: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俞樾夫人见之,也各改一字: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俞樾的次女见之,也是改了一字: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询问其女,为何用“项”字?女儿笑曰:“项羽力能拔山,如不是项羽把山拔起,哪里还有此峰飞来?”俞樾听后,顿时惊讶!俞氏夫妇和女儿,巧对冷泉亭,确是西湖上的一则趣事。
这一改是颇耐人寻味的——
一个“禹”字,将时间推到上古,那位传说的治水英雄大禹早已家喻户晓。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名垂青史。大禹的“疏导法”治水思想为后代所敬仰。
一个“项”字,将时间前移到“楚汉之争”的时代。西楚霸王项羽,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后世对其评价不一,他垓下之战为刘邦所败,逃至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此事的得失暂且不论,他的生为人杰,死亦鬼雄的豪迈气概令人感动。
如果项羽能如越王勾践一样卧薪尝胆,那么历史有可能会改写了。可惜没有“如果”。
细细品味,俞樾次女的这两个字换得可谓精彩绝伦。二个字,二个人物,二个典故,瞬间为这幅楹联增添了时代的沧桑感,以及文化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