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伊始,伊军的重型防空导弹部队配有防空高射炮和远、中、近程防空导弹,很多隐藏起来的防空指挥与控制中心也依然保持着作战能力,仍然可称为世界上最为密集的防空网络之一。然而在战争中,伊拉克防空部队几乎形同虚设,美军中央司令部评估报告称,伊拉克高炮开火1224次、发射地空导弹1660次以及436次雷达发射器试图锁定联军飞机,但联军与伊军战斗中损失的飞机数量总数仅为7架,同伊军防空部队的攻击数量相比,这个数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美军仅非战斗原因损毁的飞机数量就有13架,几乎两倍于这一数字。
笼统地审视伊军的防空战术并没有大的问题,伊军防空力量形成了完整的高、中、低空火力配系,预警、侦察、跟踪、定位和指挥控制系统也较为完善。但如果将伊军战术细化就会发现存在较大的漏洞,伊军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火力覆盖范围以及雷达锁定时间已经很难对美军空中力量构成威胁,美军通过超视距攻击和快速精确打击形成了相当有效的对抗措施,这使得美军空中力量能够在绝大多数地区躲避伊军的防御性打击,游刃有余地对地面目标发起“点穴”攻击。
军事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战术思想越来越多融入到武器装备之中,“技术决定战术”迫使战术的数量级在时间上不再是小时,而是分钟甚至秒,在空间上不再是公里,而是百公里乃至千公里,战术时间的极小化和空间的极大化要求必须举起战术的“放大镜”,细化甚至“微化”战术的每一步作战行动,确保战术的可行性。这也提示我们必须明确:战术是战略和战役法的基础,是指导战术兵团作战行动的具体方法,采用宏观思维仅能确定战术的方向和思路,不能满足战术的具体应用需求,必须要运用微观思维将战术的每一个作战指标量化。比如防空战术的火力覆盖,不仅要建立高、中、低空全域覆盖的思想,还要明确高、中、低空具体是多少米,高空范围是否能对目标构成威胁,不同层级之间是否存在火力空白。再比如侦察预警战术,不仅要建立以空间换取时间、前置侦察力量的思想,而且要明确侦察到的目标信息传送至指挥所需要多少秒,指挥所控制打击力量部署到位需要多少秒,是否能在目标发起攻击之前对其行动。只有将战术思想放到“放大镜”下,才能发现其不完善的地方,才能查缺补漏,使战术在具体的战斗中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用“放大镜”进行战术分析,在保证战术可行性的同时也提供了战术创新的方法。战术的“物化”趋势使不对称优势是如此的明显,战术思想在宏观层次上的变化范围正越来越小,而在微观层面,任何战术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必然存在短板和漏洞,针对这些具体的“空窗”,制定相应的作战行动,为战法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应当善于设计战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系统工具,深入发掘指标数据中的联系和规律,既发现彼方的弱点或盲点,握住“破敌体系”的抓手,更明确己方的优势或设计方向,形成“击敌要害”的途径和手段。只有在战术层面实现由“适应”向“设计”的过渡,才能在宏观层面奠定从“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向“打什么仗发展什么装备”转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