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白居易有一首诗《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先写登楼远望杭州城外东南,一片海天瑰丽的景色,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然后诗人把目光转到杭州城内,写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子胥庙;娇嫩的绿柳春色,掩映着苏小小家。写完自然景色,接下来就把重点移在风物人情上。红袖少女夸耀着杭绫柿蒂的精良织工,江南丝织业繁盛,“柿蒂”指绫的花纹,据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这是一种极其繁复精巧的织绫花纹,可见杭州女工的工艺高超。后面一句就有点不好理解了。“青旗沽酒趁梨花”,“酒旗”即酒招,代指酒肆,而“趁梨花”是什么意思呢?
诗中白居易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其实关于“春酿”,有两种说法。一是在过去,古人遵循自然规律,酿酒也讲究特定的自然周期——夏天制曲,秋天收粮,冬天入窖,春天出酒。所以,春酿,是指春天出的春酒,也就是此时酒成启封。人们痛饮佳酿于梨树之下,一口美酒,香沁五内,飘飘欲仙,瞻顾左右,但见梨树繁花开放,雪白灿烂,春意盎然。
关于“春酿”,另一种说法是,夏不酿酒,冬不制曲,夏天温度过高,微生物繁殖过快,这个时候酿酒容易变酸。秋冬季节温度相对过低,不能完全发酵,则必须进行加温处理。温暖的春季则恰好有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春天是一切生物萌动的季节,其中也包括了微生物。上等好酒的酿制过程,就是创造微生物和微生物发酵的最佳活动过程。好酒的诞生自有它的节点。春季酿造的酒,口感纯净,风味独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春季温度适宜。梨花开时,已至春分,万物生长,正是“春雨贵如油,春酿贵如金”的时机,此时酿酒不仅仅意味着更好的品质和口感,也代表着酿造的初心以及对酒与自然融合相生的质朴坚守。
此外,“青旗沽酒趁梨花”,还可能有这样一种理解,早在唐朝人们已经发现可以给酒中加入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混着喝,甚至在酿酒的过程中就加入进去,这样可以让酒具有别样的风味,添加的东西主要是一些花草果木,如桂花、青梅、竹叶……梨花春酒,会不会是加上枝头纷落的梨花?梨花白清如雪,玉骨冰肌,素洁淡雅,浮动在春酒上是何等诗情画意啊!
总而言之,无论是梨花开时酿成,还是梨花开时着手春酿,这酒都与春分之花梨花有关联。二十四番花信风,那么多春花争奇斗艳,为何与酒有关非梨花登场不可?
我想到一种解释,古时酿酒技术有限,酒中混有酒糟为浊酒,浊酒经沉淀后取上部清冽之酒为清酒。唐人酒碗里的液体,酒渣、酒糟应该无法过滤得很干净,有些细微的粮食颗粒没办法完全去掉,由此酒体白白灼灼的,显浑浊,上面浮着一层细白的蚂蚁似的漂浮物,而且由于当时缺乏无菌技术,导致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进入,结果很多酒会略呈绿色。梨花春酒之名,是不是人们期望形貌上更清澈纯净的好酒?如梨花那样浅素嫩白,却又极尽绚烂。梨花蓊蓊郁郁的素白中,有一种盛大的气象,它抒发着花魂的洁,也映衬着人世间认同的“正”。
遥想千年之前,在那座湖光山色的东南名城,春光如酒,正是醒着做梦、未饮先醉的好时光。杭州市民赶在梨花开时,争饮梨花春酒。梨花树下,春风吹拂而过,就下一场素白的雨。飞花胜雪,纷纷而落,暗香浮动,细韵渺渺。其中一朵五瓣雪朵,落在了一只酒杯中。这只酒杯,被一个婀娜少女捧在手中,她红袖翻飞,绫纹绮丽,坐在烟柳葱茜、露草芊绵的西湖岸边,这就是诗酒风流的大唐的春天,蜂飞蝶舞,步步踏香,处处都浸着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