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解答
1、问:领导梯队模型能够覆盖公司中的每位员工吗?
答:这个模型大概覆盖到80%~85%的职位。因为领导梯队模型最初是为业务部门管理人员晋升设计的,公司中的很多职位,典型的是一些高级别专家或许并不适用这个模型,包括战略分析师、税收律师、福利设计师、保险专家和财务专家等,当然,这个模型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问:我是一位专家型人才,如果想要进入业务部门的领导岗位,我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有机会进入领导梯队?
答:专家型人才通常负责全公司某方面的具体专业性工作。如果对商业运营缺乏深刻的理解,他们就需要努力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学会领导一个技能和背景多元化的大团队。你如果真想进入业务部门,最好在职业生涯早期就从事业务工作。必要的话,你还应该接受由于岗位调整带来的降薪,以及放弃专家岗位带来的自豪感,从零做起,这对于你从专家型人才转型为业务型领导至关重要。
3、问:如果我们公司或者业务层级与这个模型不吻合,我们可以采用它吗?
答:能够与领导梯队模型完全吻合的公司很少。我们建议不必生搬硬套这个模型,而是合理运用其核心原则和思路。例如,很多公司的市场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没有所有的阶段。营销副总可能不得不同时兼任市场部总监。在这种情况下,无须为了套用这个模型而去“削足适履”。
4、问:建立一个人才辈出的领导梯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答:以下是我们观察到的三项最大的挑战。
(1)公司未能及时地觉察到,领导者在错误的工作理念驱使下,努力地做本应下属做的工作。虽然他们比下属做得又快又好,但这会导致他和下属的领导能力都得不到发展。
(2)公司并不要求各级领导者培养下属,尽管每位领导者都希望能对培养下属感兴趣。
(3)公司高管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今天的产出上面,而没有着眼未来,这将导致公司无法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5、问:如果我没有经历过某一个领导力发展阶段,要如何补救?
答:很多在财务或者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领导者没有机会经历完整的领导力发展流程,他们同样获得了成功。首先评估自己在现有岗位是否完全胜任。如果不胜任,就需要仔细分析自己缺乏哪方面的能力。如果是由于在前一个层级的锻炼不够充分,那么就请求你的上司或者人力资源部帮助你弥补这个缺陷。
6、问:领导梯队模型与公司的胜任能力模型相关性如何?
答:胜任能力模型被广泛应用,我们需要有效地解释它。不幸的是,胜任能力模型没有体现出层级差别,“一刀切”的模型带来了严重的弊病。我们建议把胜任能力模型与各层级的工作要求结合起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这将提高胜任能力模型的实用价值。如果胜任能力模型与实际工作缺乏联系,那他们的价值何?在我们注意到,在大多数公司,业务主管们经常忽略胜任能力模型,因为这与他们的实际工作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总 结
领导梯队的规模取决于公司的规模。每个公司都有"一揽子"领导工作,大公司的大,小公司的小。基于我们与不同规模公司的合作,我们发现在大公司中新旧职位之间的“突破点”更多,所以领导梯队模型需要进一步展开,从而和公司的规模相吻合。
领导梯队模型不分国界,对于发达国家快节奏、极度成功的公司和发展中国家的公司都有帮助。领导梯队中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需求,都是通用的。
阶段的个数因公司而异。有些公司有六个阶段,有的有七个阶段,也有的是四个阶段,但领导梯队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我们发现因为我们列出了六个阶段,人们容易把六个阶段当做公司的普适状况,但事实并非如此。领导梯队模型应该得到适当的分化,并均匀调整各个层级的间距。
公司经常存在领导职位过多,但领导力不足的状况。我们发现领导梯队模型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人突出意识到“多领导综合征”的存在。它指出公司应当怎样以提升至领导角色的方式奖励优秀的个人贡献者。技术能力强的人应当获得一个头衔,领导几个人并获得加薪,但他们仍然应该把大多数时间用在技术性工作上。
界定一个技术人才的发展轨迹,也是个很好的想法。考虑到前边提到的几点,我们发现技术能力强的人也应当有自己的晋升轨迹,并同时获得加薪。定义一个技术人才的发展轨迹,并不是什么难事。实际上,这个发展轨迹早已存在,只是使用得不够广泛。这个发展轨迹为那些没有领导能力或者不想做领导,同时又想接受更大挑战取得更多报酬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它确实对领导梯队建设的畅通很有帮助。
职能部门主管以及更高级别的领导更应该着眼于未来。正如我们前文已经提到的,着眼未来的工作很难,但却是保证长远成功的必然要求。一味囿于解决当下的问题,将耗尽领导者的时间。职能部门主管以及更高级别的领导者应该把这些问题交给下属,以腾出自己的时间去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