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读王维。
读哲夫的《辋川烟云——王维传》已3日,350页读到100页,对比朱丹红的《依仗临风听暮蝉——王维传》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中追溯真实史料更多,虽然也增加了想象中历史人物的情境对话,但能够感受到,这些想象大都依据史料进行有理有据的推测,尽量摈除了个人的主观臆造,不为讨好读者,不降低文学素养以求阅读体验的爽快,自然,这势必也抬高了阅读的门槛。
若要写好这类书,尊重史实是第一件事。
作者不吝查阅各种书籍,不烦列举名目,将自己的推敲逻辑一一记录,史料真假虽有哲夫的个人评说,有时讽刺,有时赞许。但都有据可考,给予读者充分的空间进行个人判断,而不以自己一家之言以偏概全——我评说我的,且大方说明这是我的评说,信不信就全由读者您自己把握吧。
书中常谓:“这只是笔者的不以为然”,又或“这又是几句闲话”,就能了解,作者的这些评述大有自己不吐不快的意趣,这自然是书写整理传书的笔者应当享有的乐趣。
目前读完第一章——牙爪肥儿觊圣朝。着笔在王维早年,尤其是与其胞弟王缙及好友綦毋潜同在长安的求取功名时期的生活。其中不乏对武则天、上官婉儿、杨玉环等同时期人物史实的补充评述;也有王家兄弟与宁王、岐王相交,直至“行卷”,岐王向玉真公主推荐王维等经典故事的引述;不完全依据年份,而是以史料根据的载入,穿插安禄山早期行走于长安城的桥段;使非虚构文学的艺术创作成分渗透得不着痕迹,让文字有血肉,增加了史料的趣味,也丝毫不影响可信程度。
书中引各人经典诗词,自然不突兀,能简练地将这些诗文与史实相串联,已然是难能的文字功夫,断不敢再吹毛求疵。王维心中不同于常人对寻常世事的敏锐洞察,他的悲悯,他不多言说的对自己的持重与信心,全在字里行间,全在诗中。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他维摩诘“诗佛”的才华,也尽在诗中。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林下水声喧笑语,岩间树色隐房栊。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好书不在于玩弄笔墨,原创纪实体更需要作者对每一笔文字的推敲,以及对观察者与转述者视角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