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想到了我大学二年级的一个下午。我们小鸡吃米一样的抬头、低头在大屏幕和自己的笔记本之间不断往复时,有那么一瞬间,我的情绪差点崩溃了。所谓的大学,就是在抄着老师的笔记中度过最美好的时光的。
课间我丢下所有东西,离开了教室,再也不想上这样的课程了。跑去找我的同学哭了一个小时。和身边的朋友们聊起来,他们都不能理解,“你为何会因为抄笔记而哭,大家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那时候,觉得所谓的好成绩没有任何意义。自己又没有勇气寻找有意义的生活。那年我差点退学。
我想那时的我,就是很厌恶这种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当或许违背了奥苏贝尔本人的意愿,希望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式的学习,倒是有意义,不过这种意义引起了当事人我的情绪反应。
后来依然在这种被填鸭式的教学中混沌了几年。直到后来遇到一位教授体验式的老师。我想她就是建构主义中说的“随机通达式教学”的实践者。
随机通达教学指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以便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建构对所学知识的意识。
从信息层面讲,我们每一次上课的内容其实都没什么不同,因为我们总能得到相似的结论。但是老师总会带我们去体验相同信息的不同侧面,增加我们对人、对世界不同的理解。而当我们把这个结论总结出来时,不再是干巴巴的道理,更像是一块肥嫩多汁的牛排,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营养。
老师自己说过,我的工作更像是在教授人生中的事实,生命本来的样子。人生本来的样子就像,我们其实有很多选择,比如这些理论,它在某个场景下就是最适合的。我们只需要有选择的运用它们就好。不排斥接受式学习,也不执着通达式教学。需要的时候,它们都是我们的资源,选择适当的方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