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的官员,百姓不要!|《资治通鉴》
【专栏介绍】
与你一起,每天阅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这是第 139 篇。
【发生时间】
公元前一九七年
【相关人物】
周勃,右丞相
【通鉴原文】
帝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沾背。上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久之,即祸及身矣。”勃亦自危,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秋,八月,辛未,右丞相勃免,左丞相平专为丞相。
【故事大概】
在平定了诸吕之乱后,代王刘恒即位,也就是汉文帝,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
汉文帝执政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治理与改革。为了更好地了解国事,为改革做铺垫,便找来了周勃问话。周勃,是当时的右丞相,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总理。
汉文帝首先问的是,你知道现在一年所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吗?周勃摇了摇头。汉文帝再问,那你知道国家一年所收支的钱粮有多少吗?周勃又说不知道,十分惭愧,背后的冷汗直冒。
汉文帝问到这里,便知道了周勃的底细究竟如何了,便转头问了左丞相陈平。陈平很有政治智慧,他跟汉文帝说,如果陛下想知道案件的情况,就要找延尉。如果要知道钱粮的情况,就要问治粟内史。
听到这里后,汉文帝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如果什么事情都得问别人,那还需要你这个丞相干吗?
陈平很老道地说了句:“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我就想劣马一样无能。这句话的背后含义是说,陛下很英明,一眼就看出了我不是个东西。但是,陈平也接着解释,丞相的职责,是辅佐天子,顺应时势,推行法令,让万物都能够生活得好。然后,还要镇抚蛮夷和诸侯,与百姓亲近,让其他的官员都能够各司其职。
汉文帝听到这里之后,深感陈平的老谋深算与政治智慧,便点了点头。
下朝之后,周勃找到了陈平,责怪陈平平时不教他讲话,害他出丑。陈平又说了句非常经典的话:“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意思就是说,你身在丞相之位,不知道这些具体数字,本身就是一件错误。况且,就算你真的不知道,也要假装知道,随便编一个数字出来。
周勃用惊讶与赞叹的目光看着陈平,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后来,周勃被人提醒,知道自己在打天下与平定诸吕之乱中的功劳太大了,会危及君主权威,于是便退下了,由陈平一人独揽大权。
【推古验今】
作为一个高官,每天要处理的事情相当多,自然无法做到事无巨细,什么都清楚,什么都知道。但是,什么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了。
汉文帝所问的问题,非常有针对性。审议判决的案件数量,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治安情况。钱粮多少,则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究竟如何。陈平、周勃对于这些事情都不了解,那么在做决策的时候,必然就会出现偏差。
秦末年间,天下大乱,各地的起义纷起。可这些事情传到了咸阳之后,居然被定性为是普通的盗窃案件。胡亥听说是盗窃之后,便不放在心上,随便找了个人去应对。结果,应对不及时,决策层面出现了错误,叛乱的势头没有遏制,便形成了毁灭秦朝的星星之火。
陈平的做法也非常有问题,他让周勃随便说个数字应对一下。如果周勃把案件数量,那么就说明天下动荡了,势必就会导致法令的倾斜,作为拍板人汉文帝来说,就要考虑加强治安管理的力度。如果说少了,那么汉武帝就得考虑减少治安这一板块的支出。
同时,粮食问题也非常重要。粮食征收少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天灾人祸,那么汉文帝就得加以干预。如果粮食多了,那么就要从老百姓手中购买粮食,作为存储,以备天灾。这些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策依据。
例如,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层,领导问你公司这个月的盈亏情况如何。你没有确凿的数字,直接就说,领导,这个月我们赚大发了。领导一听,不错不错,那么继续扩张,开更多的门店。如果情况真如你所捏造的,那么瞎猫碰上死耗子,事情可以过去。如果这个月公司亏损严重,还盲目进行扩张,反过来则会拖累整个公司的财政。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例如,在问及口罩数量的时候,如果高官的回答是非常充足,那么口罩工厂,是不是就可以减少生产了呢?口罩减少生产,而需求却非常旺盛,供给与需求无法调节,口罩的缺口变大,就给了奸商囤积居奇的空间。而为了打压这些奸商,则又得投入大量的政法资源。不仅如此,百姓买不到口罩,危及到自身安危,又会导致民意汹汹。大家都站在政府的对立面,民心不齐,如何打好这场战呢?
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周勃的简历以及他的项目经历。
1、随沛公刘邦起兵反秦,历任五大夫、虎贲令、将军,封为威武侯。(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毕业之后,第一次进入工作,并升为了刘邦集团的小主管。)
2、参加楚汉之争,攻打赵贲、大败章平、包围章邯。(带领团队的人,完成了项目,获得了奖赏。)
3、 成皋之战时,留守镇关重地,突入成皋战场。(继续做大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与效果。)
4、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为绛侯。带兵讨平韩信、陈豨、卢绾叛乱,拜为太尉。(荣升高管,并且还帮助集团内部解决了危机。)
5、吕后死后,联合陈平夺取吕禄军权,诛杀吕氏诸王,拥立汉文帝即位,两度成为丞相。(解决集团内部的领导层危机。)
从这一份经历上来看,周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也有着足够多的经历与功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周勃有实力,也有大型的项目经历。放在哪一个时代,都是会被重视的人才。
但是,我们观看周勃的经历,也可以发现,他的经历,基本上都跟打仗有关系,也就是说,周勃的本质上是一个武官。让一个武官来处理这些文官的事情,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周勃在任丞相之后,变得有点跋扈了。同时,也让汉文帝对他起了戒心。
打天下跟治天下,完全是两门不同的学问。像姜子牙那种出将入相的人才素质,并不能够在周勃身上体现出来。但是,战功耀眼的周勃,却如同一根形式上的定海神针一样,立在了汉武帝的朝堂之上。所以,在周勃一问三不知之后,汉文帝也没有表现出来不满与责怪,而是将矛盾转移到了陈平身上。陈平又顺水推舟将汉文帝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手下的大臣身上。
这也足以说明,此时的汉文帝,还不具备整顿朝堂、改革变法的基础。由于年幼,再加上诛灭了诛吕,使得朝堂之上的人才已经大幅度减少。而实际上大权又掌握在陈平与周勃两位老功臣的手上。可以说,汉文帝的每一项决策,都必须要这两个人的同意才能够执行。
而这两个人,又偏偏都是一问三不知的人,这让汉文帝非常头痛。对于实际情况不了解,所颁布的法令就会出现偏差,搞不好,改革可能会把整个国家给革掉。商鞅的变法,是亲自去秦国的实地进行考察,又用了两年的时间做了变法的准备,这才敢推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就是因为失去根基,最后变法推行到一半,便因为楚悼王的死而终止。
所以,就算周勃、陈平不自己退位,也一定会被动退位。国家要富强,就必须打破这种能上不能下的规矩。好在,周勃非常识相,找了个机会,像张良一样辞官。陈平也在第二年病逝。
一问三不知的官员,要不起!
【触类旁通】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背后的屈辱及自信 | 《毛选》智慧
【欢迎关注】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稽圣
进行关注并订阅所有文章,欢迎转发、在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