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像一束光,突然照进心里——“当你认识到,在孩子或学生的不良行为中自己也有份,便知道该如何改变自身行为,进而帮他们调整心态。”
它让我恍然:孩子每一次“出格”,从不是孤立的偶然,而是我们共同织就的互动之网里的一根线。若只盯着打结的线头较劲,永远解不开整张网;唯有先松开自己手中的那根线,网才会慢慢舒展。
明天带孩子出门,我想把这份领悟变成一个小小的“射手动作”——像拉弓放箭般,先收住冲动,再带着觉察与力量送出理解。
场景就定在早晨:一起走去便利店买牛奶。我悄悄在口袋里备了两颗糖,一颗给自己,一颗给她。预想中,走到半路时,她或许会突然把空牛奶盒往地上一扔,嘟囔着“不想拿”。
那刻,我要先停住脚,心里默数“一、二”——像射手拉弓,这是“收”,收住下意识的责备。接着蹲下身,捡起空盒递回她手心,轻声说:“刚才我也觉得沉,差点想让你一个人拿呢。现在我们一起送它去垃圾桶,好不好?”说完,把那颗糖放进她另一只手——像放箭,这是“放”,放出共情与引导。不过十秒的过程,却把“我也有份”这几个字,轻轻播进了我们之间的空气里。糖是奖励,也是暗号:改变从“我”开始,甜味才会悄悄住进她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