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让我们改变,除非我们自己真心想要改变。这条真理不言而喻。改变总是发自内心的,谁也无法指挥、要求或者强迫他人改变。一个并非全心全意想要改变的人,永远都不会改变。
我做“改变”业务十二年以后,才真正理解这个简单的道理。那时我已经指导了一百多名高管,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成功的,但也有极少数失败案例。
我在复盘极少数失败案例时一条结论跳出来:有些人说他们想要改变,但他们并非真的想改变。有些客户信誓旦旦地说他们想要改变时,我相信了他们,却没有深入挖掘他们说的是不是真话。
发现这个问题后不久,我应邀与哈里合作,他是一家大型咨询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哈里是个一流人才,聪明、积极、勤奋,但也有点傲慢,并过于自满。他不太尊重自己的下属,使得下属都想跳槽去竞争对手的公司。这种现象令公司CEO大为恼火,因此他请我来指导哈里。
哈里一开始说得很好,他向我保证,他非常希望立即开始,变得更好。我采访了他的同事和下属,甚至还有他的妻子和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告诉我的情况都一样,尽管哈里的专业水平很高,但是他总有一种难以遏制的欲望,总想成为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总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总想赢得每一场争论,这令大家感到难以忍受。因为人们都不喜欢被打击甚至是当头棒喝,他们因为哈里的这种性格放弃了不少机会。
哈里和我一起总结有关他的反馈时,他声称会珍视同事和家人的这些建议。但是,每当我提出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时,哈里就会一句接一句解释,他的行为实际上是正当的。他提醒我他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接着开始分析周围每一个人的问题,结论是需要改变的是周围每一个人。有一次他张狂地自我吹嘘时,他请我给出建议,他怎样才能帮助其他人成长。
我年轻的时候,会忽视哈里的抵触。我会和他一样带着傲慢的较劲心理,坚信自己能够帮助他变得更好。幸好,我想起了早年得到的教训:有些人说他们想要改变,但他们并非真的想改变。我渐渐明白,哈里只不过是把我们的合作当成了另一次来展示他的机会,并扭转周围所有糊涂虫对他的误解,包括他的妻子和孩子们。到我们第四次会面的时候,我放弃了他。我告诉哈里,我的指导对他不会有多少帮助,然后我们彼此告别。后来听说那家公司炒了哈里的鱿鱼。我既没有高兴,也没有吃惊。毫无疑问,那名CEO最终认定这个拒绝帮助的人已经透支了他全部的专业能力和个人价值。
我常常回想起哈里的故事,从这个鲜明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哪怕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能带来巨大的回报而且没有任何风险,而固守现状会让我们付出职场和人际关系上的双重代价,我们也依然会拒绝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