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结束了,看到孩子们的答卷,我分析了错误较多的几道题,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阅读理解和写作,孩子们要么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要么不能读懂题目,再或者是不能很好地组织语言文字来表达心中的想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相比之下,城区的孩子在这两方面的能力要强很多。我不禁再次感叹,城乡差距真的很大。
回观现在的高考语文卷,第一大题是现代文阅读,第二大题是古代诗文阅读,第三大题是语言文字作用,依然是阅读题形式,第四大题是写作。显而易见,阅读理解和写作,是重点考察的两项语文素养。那么自然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
然而,大部分乡村的孩子偏偏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非常弱,为什么?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乡村孩子的阅读量少,这是极大的一个原因。
我们都知道,想要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丰富想象,延展生命的厚度、长度和广度,那就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乡村的孩子极少出家门,家和学校几乎就是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全部天地,生活经历极其有限。
那么阅读呢?根据我这几年在山区教学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乡村孩子阅读的书籍数量一年不超过八本,甚至一本都没有,而城区的孩子远远不只这个数目。我在班上问:“看过绘本的同学请举手!”我在教室里环视了一遍,看到举手的孩子仅有三个。我再问:“那你们听说过绘本吗?”大部分学生摇头,我不禁伤感起来。巧妇都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这些不阅读的孩子呢?这些孩子肚子里装的内容不多,写作自然也就无从下手。试想,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们的语文素养怎么可能有很大提高?
有人会说,老师可以教啊!可是在大语文时代,老师怎么可能一一都教呢?老师可以引领孩子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经典作品,但是海量阅读终归还是要靠学生自己。
第二,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格局。
在乡村,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就是老师的事,他们不会监督孩子完成学习任务,也不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一副听之任之的态度。结果,老师们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抓字词和背诵默写等,效果还不好。至于老师推荐阅读的书籍,有些家长也是自动屏蔽,权当没有看见,更别提积极引导孩子去阅读。
而城区的父母,大部分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良好沟通,也会定期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尤其是基础知识,家长基本上都会积极配合老师,在家巩固好,这样老师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给孩子拓展知识、组织活动。每次只要是老师推荐要读的书目,家长们都会立即行动,不论是买还是借,一定会让孩子完成阅读,甚至给孩子加餐。他们更加舍得在教育上给孩子投资。
第三,教育资源的配备。
无论是从师资、硬件设施,还是相应的活动组织、配套的培训资源,城区都远远优于乡村,这是客观上毋庸置疑的差距。城区有更多的专业教师,更有利于孩子的综合培育;有更好更齐全的硬件设施,能让孩子更好地发展:有更多更优质的培训资源,可以让孩子有更个性化的深化培养……所有的这些,目前在乡村难以实现,且在短时间之内很难改变。
所以,想要缩小城乡孩子在阅读和写作,关键还是在于改变乡村孩子的阅读现状,以及父母的思想观念,加强家校合作,以阅读促进写作,再用写作倒逼阅读,孩子在这样阅读写作的循环反复中,能力才能慢慢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