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变化
1. 新增前言
《旧课标》也有前言部分,但其主要内容是阐述 “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新课标》的前言是教育部新颁布的所有学科课程标准统一的前言,内容一致。
前言开篇便提出课程教材的作用,指出“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强调新时期教育需求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新课标》在前言中重点介绍了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和主要变化。
2. 更新课程性质
《旧课标》将小学科学课程界定为“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倡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鼓励教师使用探究法教学;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亲历科学实践,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并强调四个领域知识之间要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新课标》将小学科学课程界定为“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尤其强调了什么是科学,指出“科学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系统,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系统的认识过程和在此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
《旧课标》指出“科学素养”是“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新课标》则指出,“科学”包括了“知识系统”“认识过程”和“研究方法”。系统的知识就是科学观念,认知过程反映了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对应科学的探究与实践,另外科学的教育教学还需要考虑树人的品德,体现在态度与责任。
对比发现:
1.关于“科学是什么”的表述,新旧课标是有区别的。
2.在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上,《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的科学认知过程和认知过程中的方法应用,也就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和探究实践过程;《旧课标》也强调了探究实践,但是更多的是“探究”,对于“探究实践”所要把握的宽度、广度和深度还是远远不及《新课标》的。
3. 更新课程理念
《旧课标》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提出,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调动过去的“经验”主动内化新的知识,并为这些知识找到原始图式中的生长点,这是建构主义的观点。
有学者指出,《旧课标》中提出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人文主义者的关怀的体现”。人文主义者提倡学习的有意义性,要求学习对象对干学习者来说要是有价值的或者说是学习者所需要的,与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学习要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对比发现: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立足素养发展” “科学安排进阶” “重视综合评价”等新理念,并将原有的“倡导探究式学习”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等理念通过“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 “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等进行完善和加强。
《新课标》所提出的“立足素养发展” “科学安排进阶” “重视综合评价”是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思想。课标修订组专家认为,“目前整体上来讲基于产品导向的方向仍然占据主流,但我们需要以人的素养发展为导向来培养学生。同时,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不同学段的学生处于什么水平,再根据学生思维的进阶设计课程,完成学生素养的进阶。”为了做到立足素养发展,《新课标》要求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学-评”一体化,探索增值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