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鲁迅的《祝福》,一个悲情人物的伤痛再次袭来。她就是祥林嫂。
祥林嫂是个寡妇,在丈夫死后偷跑到鲁镇做女工。不久被婆婆捆回了家,为了给小叔子攒钱去媳妇,强行被嫁到深山里,她在反抗中把头撞出了个大窟窿,但却未能改变她的命运,年底她生下了个儿子。往后的日子慢慢有所好转,丈夫却不幸染上风寒死了,随后相依为命的儿子被狼叼走了,再后来她被家里赶了出去。
走投无路时她又回到了鲁镇,逢人就念叨起儿子被狼叼走那悲惨的遭遇,大家从起初同情,到后来的厌弃取笑,在她的不幸中获取优越感。
镇上的人视她为不祥之人,嘲笑取乐并唾弃厌烦。她眼眶发黑,身形削瘦,他人一个厌弃的眼神和举动足以让她惴惴不安。柳妈是个善心人,吃素不杀生,竟也扭曲祥林嫂的经历去四处散播,镇上人的话题从孩子被狼叼走到为什么不一死了之从了第二任丈夫。他们的声音就像一把刀,声声磨在她的屈辱上。
初识祥林嫂时,觉得她可气又可怜,再次读到,心里更多的是怜悯。面对困境,她反抗过,第一次偷逃到鲁镇,她做工勤快卖力,脸颊红润有笑容,对生活抱有着希望;第二次嫁人时拼命的反抗磕破了头,额头的大窟窿是她抗争的信念;她花了全部工钱在土地庙捐门槛,希望千人踏,万人跨,可以赎去一身罪孽,却仍旧不能参加祭祀。这些希望都被现实的阴霾慢慢笼罩蚕食。
后来,祥林嫂沦为了乞丐,在临近新年的雪天里,她冰冷彻骨的结束了凄苦的一生。鲁迅笔下的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她受旧社会封建礼教的压迫,受世俗观念的束缚,没有知识,没有指引,没有精神寄托,困在种种的桎梏里挣扎殆尽无力挣脱。
人人都在嘲笑祥林嫂,但是人人都有可能是祥林嫂,人人也可能是悲剧的帮凶和参与者。
人要想在群体种活出自我,则需要强大的精神内核和不断迭代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