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汉代乐府民歌
一、乐府的含义、内容、艺术性
考点 1.乐府的含义
两汉所谓乐府是音乐机构,魏晋南北朝所谓乐府是带有音乐性质的诗歌,至唐,所谓乐府又变为现实主义的诗体。
考点 2.搜集我国古代乐府诗最完备的书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考点 3.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描写了战争残酷
(2)揭露了底层人民对统治阶级压迫的反抗
(3)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压迫
考点 4.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服饰等细节性描写
(2)语言:语言质朴,朴实自然
(3)形式:形式自由
二、汉乐府重要作品鉴赏
(一)《上邪》
上邪(yé)!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líng),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yù)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二)《十五从军征》九年级下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三)《陌上桑》
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勇敢、具有反抗精神的的女性形象。
日出东南隅(yú),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fū)。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wō)堕髻(jì),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髭(zī)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qiào)头。耕者忘其犁(lí),锄(chú)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lí)驹(jū),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lián)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rǎn)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四)《羽林郎》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五)《孔雀东南飞》
考点 1:《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考点 2: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南朝的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考点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考点 4:《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焦仲卿、刘兰芝、焦母
考点 5:《孔雀东南飞》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
通过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对人性的压迫
歌颂了刘兰芝等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青年男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